【中華百科全書●傳記●朱熹】 朱子(西元一一三○~一二○○年)名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
生於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卒於寧宗慶元六年,享年七十一。
朱子原籍安徽婺源,而生於福建,先僑寓崇安,晚年居建陽,後世稱其學曰閩學。
程氏洛學,由楊龜山,而羅豫章,而李延平、以至於朱子而益發昌盛,後世合稱程朱。
朱子遍註群經,易有本義、啟蒙,詩有集傳,儀禮有經傳通解,書則囑門人蔡沈撰為集傳,於春秋亦有通鑑綱目以發其意,至於論孟集註、學庸章句,其影響尤為深鉅。
宋季元明以來,士人所誦習之四書五經,皆為朱子學之義理所籠罩。
就廣義之經學而言,其影響實較鄭康成更為廣大而深遠。
至於北宋諸儒之文獻,朱子既有近思錄、二程遺書之編輯,又為通書、太極圖說、西銘作解義,並持續而廣泛地講各家之學(具見語類)。
此外,撰小學,修禮書,編名臣言行錄,作楚辭集注,舉凡儒家之經典文獻,與一般之文教學術、政事禮俗,幾乎皆與朱子有了關涉。
故宋元以來的文化學術,無論縱的傳承或橫的傳播,朱子皆居極為重要之地位。
尤其對於韓國、日本之影響,在宋明儒中,無人可比。
朱子為學,極有勁力。
他與胡五門下有連年往復之論辯,與呂祖謙亦常相討論,又與陳同甫爭論漢唐,而陸象山更是他終身的論敵。
二、三百年之後,王陽明又繼象山而評論朱子。
凡此,皆可看出朱子身當四戰之地,他是宋明儒學義理問題的中心或焦點。
但講宋明儒學,「以朱子為中心,可;
以朱子為標準,則不可。」
由於朱子門庭廣大,傳衍久遠,形成一個新的學統;
尤其從文獻之纂輯註釋,學術之廣泛議論,與禮俗教化之影響上看,朱子確有「集大成」之規模樣態;
但若謂朱子集北宋「理學」之大成,便涉及「義理系統、工夫入路」諸問題,此則不可以含混籠統,而必須明辨異同,乃能得宋明六百年學術思想之真相。
朱子之學脈,實只順小程子伊川而發展。
周濂溪、張橫渠對道體、性體之體悟,朱子並無真切相應之契會,大程子明道論仁論心之言,朱子更不採取。
至於二程門人謝上蔡、楊龜山下來之學問徑路,朱子亦常有誤解而加以批評。
在義理系統與工夫入路上,朱子只繼承伊川一人,而並非一般所謂集北宋「理學」之大成。
朱子之偉大,在於他思理一貫,能獨力完成一個義理系統。
對於此一系統在文化學術上之意義與作用,吾人必須特為珍惜,重新加以了解與發揚。
朱子思想發展之關節,義理綱脈之彰顯,工夫入路之疏通,及其思想系統之形態與價值,在牟宗三氏「心體與性體」書中,有極為深入而平正中肯之議論。
茲將朱子學之基本綱領,概括為四大端而略述如下:一、理氣論:理氣二分(一)性即理:理遍在於天下,天下沒有無性之物,枯槁之物亦皆有性(理)。
(二)理同氣異:人與物皆稟受理以為性,是謂理同。
人與物所稟之氣,有純粹、駁雜之不同,是謂氣異。
(三)理氣不離不雜:不雜,是說理屬形而上,氣屬形而下,不可混雜。
不離,是說理寓於氣,離了氣則理無掛搭處。
(四)朱子理氣論之問題,不在「理氣二分」,而在:1﹒理與神分而為二,2﹒理與心分而為二。
二、心性論:心性情三分性只是理,心是氣之靈,情是心氣之發或心氣之變,此便是「心性情三分」之思想格局。
心性情既已三分,然則三者又如何關聯?
於此乃有「心統性情」之說。
心統性,是認知地、關聯地統攝性而彰顯之(此時,心即統貫於未發之性)。
心統情,是行動地統攝情而敷施發用(情是從心上發出來,此時,心即統貫於已發之情)。
三、工夫論:靜養動察,敬貫動靜(一)心不是理,為求其合乎理,故須以肅整莊敬之心,汰濾雜念,以達於「鏡明水止,心靜理明」之境。
(二)情之發,未必中節合度,故須以涵養敬心而顯現的心知之明,來察識已發之情變,使之皆能合理中節。
(三)靜時涵養敬心,以求近合未發之中,動時察識情變,以期達於中節之和;
無論靜時、動時,皆有敬以貫之,此之謂「靜養動察,敬貫動靜」。
四、格物論:即物窮理「人心之靈莫不有理,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朱子依於此一格範,將一切皆平置為「然」與「所以然」。
「然」指實然存在的事物,「所以然」指遍在於事物的普遍之理。
所謂「即物而窮其理」,意即以心知之明去窮究外在事物之理。
通過「心知之明」與「在物之理」的攝取關係,乃形成朱子泛認知主義的格物論。
朱子的格物窮理,雖不以直接成就知識為主旨,但其理氣之分,卻實有可以引出科學知識之依據。
就「理」上建立的是哲學、道德學,就「氣」上建立的則是積極的知識,而朱子對此亦本有濃厚之興趣。
所以,順「即物窮理之方式轉進一步,由窮究存在之理,改而窮究存在事物本身的質、量關係」等,即可導出知識之學。
而且朱子所說之心,又正是知性層的認知心;
以是,朱子之心論及其重智之傾向,恰好是從中國文化生命中,開出知識之學的一個現成的線索。
發朱子「潛德之幽光」;
這亦是一大重點所在。
(蔡仁厚)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