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朱元璋】 朱元璋(西元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年),字國瑞,濠州(安徽鳳陽)人,貌奇偉,有雄才。
自幼出身農家,境況寒微,至正四年(一三四四),元璋年十七,遇旱蝗饑疫,父母兄相繼歿,孤苦無依,入皇覺寺為僧。
及紅巾大起,群雄爭峙,元璋走投郭子興(據濠州),初為步卒,子興奇其狀貌,擢為親兵十夫長,深得重愛,妻以義女(即馬皇后)。
既感子興不足有為,乃別成一軍以謀發展,據滁州,勢漸張,進取和州、太平,至正十六年,渡江取集慶(金陵),遙奉小明王韓林兒,以為北方屏障,自以全力經營江南,受小明王之封為吳國公,旋晉稱吳主。
先後討滅陳友諒、張士誠,又沈韓林兒於江。
至正二十七年,命將帥師二十五萬北伐。
曲淮入河而北,洪武元年(一三六八)遂克大都(北平)代元而有天下。
計自投軍至此,歷十五年,以布衣而成帝業。
大都下後,即進兵河東、關隴。
同年,平福建、廣東、廣西。
又三年,平四川。
洪武十五年,底定雲南,全國統一。
〈如圖1〉。
元璋於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即帝位於應天(金陵,集慶路改稱應天府),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
太祖鑒於蒙元以胡俗變易中國之制,乃上紹唐、宋,復漢官威儀,一為禁辮髮椎髻,士民仍行束髮。
二為禁胡服,衣冠悉如唐制。
三為禁胡姓胡語。
四為禁蒙古喪葬飲宴禮俗。
但太祖並不極端排外,在其北伐檄文中即曾聲明:「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而蒙古、色目人,其未隨元室退往塞外,終與漢人同化融和者,達三十萬人。
太祖開國,承元代政教法紀蕩然之後,在李善長、劉基、宋濂等輔佐下,參考漢唐舊制,斟酌當時需要,建規模宏遠之制度,奠二百七十餘年之國基,其最要者:一、重定賦役,造黃冊、魚鱗圖冊,覈實戶口、田畝以定賦役,務使百姓負擔公平。
二、作育人才,設國子監及各省之府州縣學,應科舉者必出自學校,俾科舉與學校之制合而為一。
三、衛所屯田,使軍人兵農兼務,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四、翰苑儲才,選進士優等者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儲備英才,以為國用。
此外,於中央及地方改制均有重大變革。
惜於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廢丞相,以政事分隸六部,六部之上,由皇帝總其成,專制政體徹底建立,其貽害實非淺鮮。
明代閹宦之攪權,廠衛之酷虐,均因此而起。
太祖立身行事,多以漢高祖為法,誅戳大臣則尤過之。
佐命元勳,明史有傳者約二百餘人,不得其死者逾半數。
胡惟庸、藍玉兩案,尤為殘酷,胡案坐誅者三萬餘人,藍案坐誅者一萬五千餘人。
元勳宿將之外,一般官吏亦動輒得咎「時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於是「內外凜凜奉法救過不給」,其恐怖有如此者。
太祖在位三十一年崩,享年七十一。
諡高皇帝,廟號太祖。
(呂士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