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解熱陣痛藥】 一、解熱陣痛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用以減輕或解除病人疼痛,且不影響其神智或意識的藥物,稱之為鎮痛藥。
改變體溫調節機能,減低新陳代謝,使皮膚血管擴大、體溫散發、熱度下降的藥物,稱之解熱劑。
由於腦部體溫調節中樞與痛覺中樞位置極為接近,故多數解熱藥物對淺度之疼痛具有鎮痛作用。
解熱陣痛藥與成癮性陣痛藥雖都有鎮痛作用,但兩者有明顯之差異:(一)治療劑量下,解熱鎮痛藥之鎮痛效果較低。
(二)劑量增加,解熱鎮痛藥之鎮痛作用並不隨之增高。
(三)解熱鎮痛藥不引起成癮性、欣快感或呼吸抑制。
(四)解熱鎮痛藥對嚴重疼痛無效。
解熱鎮痛藥種類繁多,茲列述之如下:(一)水楊酸及其衍生物(Salicylates):本品是最便宜、最有效,副作用較小,應用得最廣的解熱鎮痛藥,因為純粹的水楊酸刺激性大,僅供外用,故口服或注射均為其衍生物,加阿斯匹林(Aspirin)等。
本品由於能增加末梢血流和促進發汗,所以具退熱作用;
由於能阻斷痛覺傳至大腦及抑制致痛物質-運動徐緩胜(Bradykinin)產生,所以具陣痛作用。
此外,亦具有消炎、利尿酸排泄作用(UricosuricAction),故亦可用於治療急性風濕熱、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
(二)苯氨及對氨基酚衍生物(AnilineandP-AminophenolDerivatives):本類化合物具有解熱陣痛功能,但沒有抗炎或抗風濕之作用,主要副作用為產生變性血色素(Methemoglobinemia)。
其中常用者有乙醯苯胺(Acetanilide)、非那西汀(Phenacetin)、對羥基乙醯苯胺(Acetaminophen)。
(三)啉衍生物(QuinolineDerivatives):本類藥物如辛可芬(Cinchophen)、新辛可芬(Neocinchophen)均具有鎮痛解熱,及促進尿酸排泄。
但幸可芬之毒性極大,故已不再供治療之用。
(四)吡唑酮衍生物(PyrazoloneDerivatives):本類藥物如非那宗(Phenazone)、氨基比林(Aminopyrine)等,具有解熱鎮痛作用,但長期服用有引起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Agranulocytosis)之危險,故氨基比林已明令禁用。
(五)四氫吡唑二酮衍生物(Pyrazolidinedione):本類藥物如苯丁吡唑酮(Phenylbutazone)等,雖具有解熱陣痛作用。
但臨牀上多用做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痛風之治療劑,亦會引起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
二、非固醇性抗炎藥發炎為身體對於有害刺激,所引發的一種自衞反應。
如果有害刺激所致之損害不大,則反應結果可使損害之處復原;
如果刺激之物為細菌、濾過性病毒或癌細胞等,則引發出更嚴重而複雜的發炎反應。
非固醇性抗炎藥之作用,為抑制發炎局部組織合成前列腺酸(Prostaglandin),而壓制發炎症狀,並非真正消除致炎病因。
臨牀常用藥物有吲哚美洒辛(Indomethacin)、苯丁吡唑酮(Phenylbutazone)、阿斯匹林(Aspirin)、秋水仙鹼(Colchicine)…等。
三、利尿酸藥(UricosuricDrugs)當體內之次黃嘌吟(Hypoxanthine)和二氧嘌吟(Xanthine)氧化作用增高,或尿酸之排泄降低,則血中之尿酸濃度會增高。
當增至8.8mg/100C.C.時,即易於組織內或關節腔中形成結晶,而引發痛風。
痛風之治療,除可利用抗炎藥,抑制尿酸生成藥(如異嘌吟醇[Allopurinol]),亦可使用利尿酸藥,以加速尿酸的排泄。
如二丙磺胺苯甲酸(Probenecid)、苯亞磺乙基四氫吡唑酮(Sulfinpyrazone)、苯丁吡唑酮(phenylbutazone),及大劑量的水楊酸鹽。
(郭盛助、張參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