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隕石】 大部分的流星,因體積小,在大氣層中跟空氣摩擦燃燒,未及落到地面便融解汽化;
也有少數體積較大的,燃燒不盡而落到地面,稱為隕石;
當落下時,明亮的光輝常伴隨著隆隆的爆炸聲音。
隕石可分為兩種:一為石類,灰色,主要成分為矽,其次為鎳、鎂、鐵等;
此類隕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是保存於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一塊,西元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八日落下來,重九百零七公斤。
另一為鐵類,外表黑色,裏面略帶銀色,主要成分為鎳鐵合金;
世界上最大的鐵隕石,一在西南非洲,部分仍埋於地下,露出地面部分寬二.八公尺,長三公尺,高一公尺,重量無法秤量;
另一在格陵蘭北部,一八九四年發現,後來被搬運到美國紐約,它的體積為寬二.一公尺,長三.五公尺,高二公尺,重三萬一千公斤,現為美國海頓星象館(HaydenPlanetarium)所收藏。
大多數的隕石,當墜落時不會恰好被看到,後來才偶然給發現;
流星在大氣層中飛行的短暫時間,雖外表燃燒熔化而成黑色,但並不深入裏層,故落地之後,黑色外衣經過風化侵蝕,而容易褪掉,只有凹下處較能保留殘餘的痕跡,有的幾已完全跟地球的岩石相似,只有經驗豊富的人才能辨別出來;
隕石表面凹凸不平,凹下的地方,原是一些較為鬆軟的物質,容易燒毀熔化,隆起處則是堅硬的物質或為溶漿凝結而成。
在鐵類的塤石中,若分割開再加以磨光,約有百分之八十顯示出一些縱橫交錯的結晶條紋,這說明它的生成年代極久遠,約有四十六億年。
(丁有存)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