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喀斯特地形】 在石灰岩、白雲岩、石膏、岩鹽等可溶性岩石地域中,主由溶蝕作用所造成的各種地形稱為喀斯特地形(KarstTopography)。
此種地形因首先在南斯拉夫西北部喀斯特地區的石灰岩臺地詳細研究而得名。
由於其通常於石灰岩區出現,亦稱石灰岩地景(LimestoneLandscape);
如以營力作為分類指標,則稱為溶蝕地形。
主要分布地區,除喀斯特地區外,美國佛羅里達半島的中央部,法國中央高原南側之科斯地區,日本山口縣的秋吉臺,以及我國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均著於世。
喀斯特地形產生的條件有下列各項:一、易溶性岩層;
二、易溶岩層緻密並富節理;
三、雨量豐富;
四、缺乏植被;
五、地下水面甚低;
六、原地表起伏不大。
其發生的地形特徵,在地表上常有下潛溪(SinkingCreek,亦稱伏流)、紅土(TerraRossa)、岩溝(Lapies)、滲穴(Sinkhole)、灰岩窪盆(Uvala)、灰岩盆地(Polje)、灰岩錐丘(Cockpit),及灰岩殘丘(Hum)等地形,而在地下洞內則可見洞穴灰華(CaveTravertine)及各種滴石(Dripstone),如鐘乳石(Stalactite)、石筍(Stalagmite)、石柱(Column)、緣石(Rimstone)、流石(Flowstone)、石藤(Helictite)、石莖(Heligmite)及球晶(Globulite)等地形。
溶蝕作用如發生於石灰岩區外,而其構成地形類似者,可稱之非石灰質喀斯特地形(Non-Calcareous),例如:鹽質喀斯特(SaltKarst)、火山喀斯特(VolcanoKarst)及熱力喀斯特(ThermoKarst)。
(石慶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