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商學●赫茲伯格二因素激勵理論】 二因素激勵理論(Two-FactorTheoryofMotivation),係美國赫茲伯格(FrederickHerzberg)於西元一九五○年代末期,在匹茲堡心理學研究所的一項訪問研究結果。
該項訪問對象是匹茲堡地區十一個工商機構兩百餘名工程師和會計人員。
他們要求被訪人員列舉工作中認為愉快的事物,以及覺得未能滿足的項目。
研究分析顯示,凡屬不滿足的項目大多與其工作「環境」有關;
包括了金錢、地位、生活的安定、主管的監督方式、組織的行政與政策,以及人際關係等。
上述種種因素如果不能善加處理,將使員工對組織產生不滿,故謂之不滿足因子(Dissatisfiers),又叫做衛生因子(HygieneFactors)。
衛生因子的作用是能預防員工的不滿,以防止工作績效下降;
換言之,它們雖不能產生激勵的正效果,卻可避免負效果的發生,而維持激勵於零狀態的水準。
亦即衛生因子雖不能改善組織的健康情況,但可預防其繼續惡化。
相反的,研究分析顯示,凡屬滿足的項目大多屬於工作的「本質」方面;
包括了工作的興趣、創新與挑戰、所承擔的責任、被賞識的程度,以及個人進步與成長的可能性等。
上述因素皆與工作或職位本身有關,故能產生積極的滿足效果,而使員工的生產力提高。
這些因素謂之滿足因子(Satisfiers),又叫做激勵因子(Motivators);
相對於衛生因子,它能對員工產生某種程度的激勵效果,使員工對組織更加忠誠,更具歸屬感與認同感,進而促使整個組織系統更加健康,更富活力。
簡言之,衛生因子與激勵因子二者都是主管領導部屬、協調組織營運的重要工具,前者為衛生,後者為保健。
如果將之與馬斯洛的需要層級理論相比較,則衛生因子與生理的、安全的,及社會的低層次需要相似,而激勵因子則相當於自尊的及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要。
赫茲伯格的二因素激勵理論,不但有助於員工動機的掌握,俾作建設性的運用;
亦將馬斯洛的需要層級論推廣應用於領導與激勵方面。
不過,二因素理論仍有其缺失,一般認為有下列三方面。
第一,訪問樣本欠具代表性,因此分析結果不宜做廣泛的解釋。
第二,所謂衛生因子或激勵因子的區別,乃因人因事因環境而異,不宜一概論之而忽視個別差異。
第三,將研究結果二分化,實在是對複雜的因果關係犯了避重就輕的方法上的錯誤。
(唐遠榮)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