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8 10:48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論語正義】
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
當時弟子各有所說,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在漢時有三本:一、古論,二、齊論,三、魯論。
古論,漢志云:二十一篇,武帝時出孔子壁中,兩子張。
如淳曰:「分堯曰篇後『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以下為篇,名曰『從政』。」
陸德明經典釋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
隋書經籍志:「其章句煩省,與魯論不異。」
注古論者,何晏論語集解序云:「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至(漢)順帝時,南郡太守馬融亦為之訓說。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註。」
據今吐魯番出唐中宗景龍四年(西元七一○)卜天壽寫本、敦煌出唐昭宗龍紀二年(八九○)敦煌縣寫本,皆署孔氏本、鄭氏注,是鄭玄曾專注古論語也。
卜本目有學而至鄉黨。
龍紀本有太伯篇第八、子罕第九、鄉黨第十。
日本書道博物館藏敦煌鄭氏注本,文自顏淵篇末,下接篇目「論語子口(路)」。
北京圖害館藏六一‧二號敦煌本論語,篇題論語述而第七(注與「卜本」全同。以上二本,是亦孔氏本也)。
上四本,其篇次與今本全同。
陸說似誤。
齊論,漢志云:二十二篇。
如淳曰:「多問王、知道二篇。」
釋文云:「齊人所傳。」
又云:「其二十篇章句中,頗多于魯論。」
隋志云:「張禹刪此二篇。」
魯論,漢志云:二十篇。
釋文云:「魯人所傳。」
又云:「即今所行篇次是也。」
漢靈帝熹平石經,論語二十篇(見黃伯思東觀餘論)。
是東漢之末,二十篇亦成定本。
故漢石經、何晏本、吐魯番、敦煌孔氏本與今本,除文字稍有不同外,無大異也。
唐開成石經即晉何晏集解本,漢儒之說多存何書。
宋邢昺亦據何氏集解為疏,即今十三經注疏本也。
清末由日本流回梁皇侃論語義疏,乃集晉人之說。
朱子之論語集注,乃朱子解論語精義之所在。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亦後來居上,乃重要之著作也。
(孔德成)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4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