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軍事●蒙古兵制】 蒙古兵制有兩種區分:即宿衛、鎮戍是也。
宿衛者,天子之禁軍也。
其制,宿衛諸軍在內,鎮戍諸軍在外,內外相維,以制輕重之勢。
一、宿衛軍,又分為二:(一)怯薛:譯為直宿衛,略當於古之侍衛,為天子親軍中之親軍,始創於成吉斯汗即位之前二年(西元一二○四)。
是年春,將親征乃蠻,選拔千戶百戶子弟之技能體格優秀者,得五百五十人,及即位,增為一萬人,以蒙古人為主體,色目人次之。
(二)諸衛:所有衛士皆由鎮戍軍中精銳挑選而來,計有二十九衛,設親軍都指揮使統之,隸屬於樞密院,以警衛宮城為主,有事時並須出征遠方。
二、鎮戍軍,為防漢人反抗,故於要地分兵屯戍、其軍又分為四種:(一)蒙古軍,(二)探馬赤軍,(三)漢軍,(四)新附軍。
各地戍軍之多少,視重要之程度而定,各路設萬戶府,置總管,各縣立千戶所,置總把,其下為百戶所,置彈壓。
大抵山東河洛腹心之地,以蒙古軍、探馬赤軍屯之。
其他各地,各軍駐地錯雜,以蒙古軍監視漢軍及新附軍。
考元代社會,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階級。
蒙古軍,為兵之出於本族者。
探馬赤軍,為兵之出於諸部族者。
漢軍,為既定中原,發漢人為兵者。
新附軍,為滅宋後所得之降兵。
元之兵籍,漢人不聞其數,惟樞密近臣知之,故有國百年,而內外兵數之多宴,人莫得而詳焉。
(魏汝霖)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