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價值】 經濟學中的價值觀念,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用在經濟認識論與技術學方面的價值判斷,前者涉及當為問題,後者涉及如何對現定目標而選用的適當手段問題。
第二類是經濟科學所曾討論有關於商品的屬性方面。
在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首先把價值分為兩種:第一,是物的效用,稱為使用價值,第二,是物的交換能力,稱為交換價值。
現代經濟學家把「價值」釋為交換價值的簡稱,或指商品價格的標準,即自然價格,即不受市場供需變動影響的商品交換能力。
其所以被重新提出者,是為了現代市場制度下價格不穩定之故。
當時討論價值決定因素者各有主張,如效用說、生產成本說,供需說,及勞動說。
亞當斯密士(AdamSmith,西元一七二三~一七九○年)以後,價值成為生產、交換與分配的基本圭臬。
斯密士綜合前此的價值各種理論而偏重勞動價值說,他指出測量商品價值是它能夠換到的勞動量,或可支配到的勞動量(近於供需價值說),而生產商品時支費或投下的勞動量又為該商品價值變動的原因。
前者簡稱為支配勞動說,後者為支費勞動說,因而一般稱之為二元價值說。
嗣後,支配勞動說為馬爾薩斯(T.R.Multhus,一七六六~一八三四)所採用,而李嘉圖(D.Ricardo,一七七二~一八二三)則承繼了支費勞動說,並將傳統的稀少性原理(PrincipleofScarcity)也視為一種決定價值的因素。
社會主義者馬克斯(K.Marx,一八一八~一八八三)沿著李嘉圖的觀念,把價值視為交換價值的本質,而交換價值則為價值的形態,他說明商品二重性(價值與使用價值)與勞動二重性(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具體或個別勞動創造,而其價值則為抽象或社會勞動的成果。
從而他推論到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是生產力社會化與生產關係私人占有的對立。
他的勞動價值觀念同時也是他的剩餘價值說的依據。
穆勒(J.S.Mill,一八○六~一八七三)採用了生產成本費說,他把價值分為市場流行的價值(CurrentValue)或市場供需決定的價值,以及正常價值(NormalValue)。
但他將其重點放在正常價值方面;
同時,他還提出以兩國成本費的對比,來說明國際價值。
提出效用價值說,或邊際效用說的,為邊際效用學派。
相對以上各家重視生產或供給一面,這個學派則重視需求方面。
孟革(K.Menger,一八四○~一九二一)認為價值取決於欲望與滿足欲望的物品供量的關係。
物品滿足欲望的能力與其供量成反比,而與欲望滿足密度成正比。
在此關係中,價值取決於其最後的效用即邊際效用,因為在心理估計上,因物量減少而受影響的,或被排除的,是最後的單位,故他用欲望表來說明這種狀態。
蓬己威克(EvonBohm-Bawerk,一八五一~一九一四)把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分為客觀與主觀,但卻著重後者。
到了馬歇爾(A.Marshall,一八四二~一九二四)供需價值說又被提出。
此時價值論與價格論已分不開。
二十世紀初期,加達爾(G.vonCassel)鼓吹放棄價值理論,專論價格問題,但其觀念仍屬供需說。
各家嗣後雖不再討論價值,但仍以之做為立論基礎。
價值與貨幣價值等目前仍為經濟文獻常見的術語。
(王師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