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遺存,距今約五千年前的遺物。
彩陶類型的早晚,據地層及器類等的昭示,當推西陰村出土者為較早。
山西夏縣西陰村係於民國十五年由李濟開始發掘,獲六十多箱陶片,其中包括素的和紋飾的。
近年來,在河南澠池鄭州間,陸續發現屬於西陰村類型的遺址。
西陰村類型主要的特徵,是彩陶多、紋飾繁縟,主要母題為圓點、渦紋、弧線、弧形三角等。
通常單獨使用黑彩,紅彩極罕見,而且不單獨施繪,只作為黑彩的陪襯。
由於洛陽王灣、陝縣廟底溝等遺址的地層證明,把仰韶文化早晚期畫分得清楚,同時也明瞭了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的關係。
廟底溝是在河南陝縣三門峽,文化遺物及地層的顯示,可分為早晚二期,早期的類型是與西陰村相似;
晚期的被稱為廟底溝二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晚期。
同類型的文化,還有陝西扶風和陝西華縣等處。
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彩陶,紋飾以幾何形圖案花紋為主,由圓點、葉、弧形三角、曲線等元素,組成繁複的連續帶形花紋和鳥紋、蛙紋等,筆觸都很豪放,彩多為黑色,也有少數兼用紅色。
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遺物中有彩陶,雖也屬於仰韶文化的晚期,但是一種富於地域性的,而別成一類型。
半坡村類型在紋飾方面,以刺剔紋最為特殊。
彩陶在陶器中數量較少,但紋飾的顯著特點是動物形的圖案較多,有人面、魚、鳥、鹿等眾生圖案。
幾何形圖案仍是紋飾的主體,由三角形、帶紋、豎線、斜線和波折線等幾種母題組合而成。
甘肅、青海等地區的彩陶,以前認為也屬於仰韶文化的見解,經過地層發掘,重新解決了相對的年代問題,證明了甘、青的彩陶是受到中原彩陶的影響而發展來的另一系統的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彩陶紋飾以彩繪為最多,主要的是黑色,也有一部分在黑彩中夾繪紅彩;
主要的花紋有條、垂幛、圓點、方格網、弧線、渦旋、人形等紋。
(譚旦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