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商周陶器】 鄭州洛達廟類型的文化遺存,包含有較多的商代早期文化特點。
陶器,除了商代文化的器形所保留的罐、盆、甕、豆、爵和大口尊外,典型的器皿是鼎形器,出土的數量也很多,有的鼎週身還有附加堆紋。
鄭州二里岡文化的遺存,被斷定在盤庚遷殷以前;
陶器的特徵,胎質較薄,紋飾以細繩紋為主,也有與銅器花紋相同的饕餮紋、雲雷紋及各種印紋;
器形有鬲、甗、豆、罐、甕、大口尊、簋、盆,以及晚期不常見的斝等;
二里岡灰坑出土的陶質,以灰陶為最多,紅陶次之,釉陶、黑陶最少。
商代晚期,安陽殷墟的遺存,陶器的質料,和二里岡出土的大致相同,有灰陶、紅陶、釉陶、黑陶等,也以灰陶最多,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釉陶最少。
此外,另突出於商代晚期中的是白陶,最先是發現於安陽,以後又在鄭州、輝縣商代晚期文化遺存中都曾發現。
白陶是空前絕後的品物,為期很短,卻發展得很快,形制和紋飾,都與當時的銅器有關。
位於灃河西岸的客省莊和張家坡,可能是灃邑附近的村落;
該處遺址的堆積及其與墓葬的地層關係,推測早期屬於成康以前,晚期則在穆王以後,直到西周末年。
早期遺址中流行紅色粗泥繩紋陶,也有紅色或黑色的磨光陶;
器類較多,有鬲、甗、鼎、簋、豆、碗、盆、尊、罐、甕等;
紋飾流行各種幾何形印紋,除繩紋外,有仿銅器的紋樣,和商代後期差不多。
晚期發現有泥質素面陶較多,磨光陶完全沒有發現,粗泥紅陶也顯著減少;
器類也大為減少,常見的祇有鬲、甑、豆、孟、罐、甕等,紋飾則常見弦紋和畫紋。
除中原以外,各地域性的文化遺存,各具地方色彩;
如安徽屯溪西周墓葬中最重要的發現,出土了大量的釉陶器,樣式很多,以豆形器為大宗。
江蘇丹徒煙燉山也發現了很多釉陶器,應屬於同一系統。
(譚旦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