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類書】 把很多書籍中的資料,彙集起來,按各條目的內容分類排列,或是依照辭彙的字順排列,編成一書,稱為類書。
我國類書可以上溯到爾雅,分為釋詁、釋天、釋草等十九篇,不過究以訓詁為主。
真正的類書,應以魏繆襲等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餘篇,號曰皇覽,是為第一部類書。
六朝文學,以辭賦駢儷為主,編有華林遍略、修文殿御覽等,然俱已亡佚。
唐宋以降,類書更多。
舊唐書經籍志在子部有事類,到新唐書易事類為類書,著錄了四十八部,流傳至今的僅有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等數種。
宋代的太平御覽和府元龜都多達一千卷,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都逾萬卷,可見其網羅之富。
類書的編法有:一、分類: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古今圖書集成等。
二、分韻:如初學記、永樂大典、佩文韻府等。
都是依所收詞彙末一字編成的,這是為了方便做詩或韻文時檢查韻腳之用的。
也有接詞彙的首字分韻的,如駢字類編。
前人編類書,是為了做詩文時尋檢資料,或是查覈事典的出處而編成的。
不過類書的編成,陳陳相因。
如太平御覽,便每鈔襲藝文類聚等前代類書。
又對所收資料,常加割裂改易,引用時最好核對原書,方不致為其所誤。
類書所收古書既多,且按類排比,所以可據以考故事演化之,尤其研究小說、戲劇的本事。
至於許多古書早已亡佚,可是各種類書每曾徵引。
彙輯起來,多少可得一鱗半爪。
清人輯佚工作盛行,便多利用類書或古書的音註做資料。
對於先秦以降,亡佚已久的許多古籍,能得見一斑。
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上,很有功效。
類書中徵引的古書,即使原書還存在,可是每經鈔印一次,難免產生些有心改易或無心致誤。
校勘時可作為參考,但類書引書,多加?
節改易,引證時要很慎重,不能輕易據以改動原書。
類書和叢書都是彙編群書而成,然類書係割裂原書,再另行編排。
而叢書則對此所屬各書,不加割裂。
類書和西洋的百科全書相似。
然類書係割裂群書編成。
編者固加取捨,而不加注意見,且以分類為主。
百科全書則預擬條目,分請專人編撰,且各條之間,互相參照。
其排列方式,則以按字順為主。
(喬衍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