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文獻類目】 「類目」是圖書分類法的要件之一。
圖書分類法係從學術分類脫胎而來,所以分類表實際上是若干類目的臚列。
所謂類目為一字辭或短句,均各個代表一個概念,或一部分智識。
所以編製分類表時,必須以最適切最明確的名辭給每一類目。
類目的產生,係先將智識的全體畫分成幾個較大部門,此較大部門,我們叫做大類。
從大類中再分出來的類,叫做小類,又稱子目。
小類可再往下細分。
用於大類小類的名辭,必須能包括此一類的所有事物,使大類合起來恰等於全體智識,小類合起來等於大類所有部門的智識。
類分愈細,則所包含的智識愈小。
所謂大類小類,實際上就是概念的外延與內包的消長。
文獻類目係引用類目觀念所編輯的書目。
專事針對某一科或某一類或某一問題,將有關的書籍、論文、小冊子、雜件及所有一切的著述等文獻,均予蒐集整理,彙編成目。
其意義正與學術書目、學科書目、專科書目或種類書目相近。
惟蒐集範圈,不限於圖書,更兼及期刊論文等文獻;
編輯體例,局限於按類目排比條目。
每一條目皆著錄書名、著者、出版年、出版者、頁次等;
期刊論文則載其篇名、著者、刊名、卷期,出版年月、起訖頁次等書目記載事項。
其類目所用的字辭,無論來自分類表、標題表、字辭典、專門術語集等,或自行製作,均需適合學術概念外延與內包的消長,予以恰當臚列。
事前確定類目之後,再將所蒐集著錄的每件文獻,視其內容,按其主題,分別納入有關的類目;
相同類目的各件文獻,再依編輯者所定的次序,如檢字、年代等方式排列。
正文之末,往往附輔助性索引,如著者索引等,用以增加資料被檢索的途徑。
當我們對於某一個專題想作充分的研究,便不可不知該專題範圍所有的著述以及有關的資料,而後纔能決定某書或某種資料的需要與否,而文獻類目的範圍較圖書總目、史乘書目為小,較不致大而無當,且遺漏也少,又按類排列,正能迎合研究者檢尋資料的需要,遂為從事專門學術研究的重要工具。
由於學術門類繁多,鉅如一門一類,小如一人一事,微如一書一典均可為編製文獻類目的對象,是以,此類書目,屢見不鮮,非常發達。
例如日本京都大學,每年出刊「東洋學文獻類目」一輯,是中國、日本、韓國及西方各國出版有關東洋學(大部份為中國)研究的專書、論文集及期刊論文的總書目。
該類目每輯皆分為中日韓文及西文兩部。
每一部內專書與論文分列,其下各細分類目,共有十八類: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政治、法制、宗教、學術思想、科學、文學、美術、考古學、金石古文書學、民族學、語言文字學、書誌學、雜纂、學界消息等。
書後附日本著者索引、漢字著者索引、羅馬字著者索引、蘇俄字著者索引。
他如馬先醒編「漢史文獻類目」,收錄漢代人士及後世研究漢史的著述,包括期刊論文、歷代文集,隨筆、雜誌及書籍,依類目排列,彙編成冊。
(宋建成)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