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5 10:48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軍事●儒家兵學思想】
儒家思想,是文武合一的,只以古今迂腐之輩,輒稱孔孟不言兵;
並以孔子不答衛靈公問陣,有謂「軍旅之事,未之學也」為辭。
殊不知衛靈公為無道之君,復有志於戰伐,故答以未學而去之,並非不言兵也。
謹將儒家學說中之兵學思想,簡介如下:一、王道政治,足食、足兵。
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就是王道政治。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二、重視武備,慎於兵事。
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六藝教人,曰禮、樂、射、御、書、數。
射與御,即為兵學。
孔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又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子路篇)「子之所慎,齋、戰、疾。」
(述而篇)三、崇管仲而夢周公。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憲問篇)為盛贊其攘夷之戰功。
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貴而益恭,家富而益儉,勝敵而愈戒。」
(述而篇)周公非但為大政治家,且為軍事家焉。
四、夫子之勇,浩然之氣。
孔子曰:「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莊子秋水篇)孟子曰:「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
(公孫丑篇上)五、夾谷之會與墮三都。
孔子為魯大司寇時,其政績大者凡二:對外為齊魯夾谷之會,對內為墮三都。
魯國的勝利,固由於孔子明禮義,長於辭令,在外交上取勝,實亦由於魯國已經武裝起來,齊乃知難而退。
墮三都,則全為孔子指揮之戰爭。
六、不式降者與聲罪致討。
韓詩外傳曰:「荊伐陳,陳西門壞,因其降民而修之,孔子過而不式。子曰:『國亡而弗如,不智也。知而不爭,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陳成子弒齊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魯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詩討之。」」(憲問篇)七、仁者無敵。
孔子曰:「知、仁、勇,天下之達德也。」
又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二十章)八、安內攘外,抵禦外侮。
孟子曰:「人必自侮,而後人悔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離婁篇上)滕文公問孟子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是楚乎?」
孟子曰:「是謀非我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弗去,則是可為也。」
(梁惠王篇下)九、弔民伐罪。
齊宣王問孟子曰:「湯伐桀,武王伐紂,有諸?臣可弒其君乎?」
孟子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梁惠王篇下)十、師克在和,多難興邦。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孫丑篇下)又曰:「入無法家拂士,出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告子篇下)十一、謀略戰。
魯哀公十年(西元前四八五)艾陵之役,為孔子保衛魯國,策畫指揮之最成功謀略戰的典型,其事載於史記子貢列傳中。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皆有變。」
本戰役,魯國未出一兵一卒,僅由孔子倡導策畫。
子貢出使齊、吳、越、晉諸國,不到一年之內,齊國大敗,夫差於數年之後,國滅身亡,全為子貢說詞、孔子策畫所預計;
魯國得以保全。
孫子兵法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其斯之謂也。
(魏汝霖)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