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德意志研究協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經濟崩潰,民生疾苦,學者與學術機關同遭貧困厄運。
普魯士教育部長石密特峨特(Schmidt-Ott,西元一八六○~一九五六年)有鑑於此,乃於一九二○年創設了「德意志學術克難協會」(NotgemeinschaftderDeutschenWissenschaft)於柏林。
嗣後一九三○至一九四五年間,已採用「德意志研究協會」(DeutscheForschungsgemeinschaft,簡稱DFG)的名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業務停頓,於一九四九年隨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誕生,纔得重建。
一九五一年克難協會與德國研究委員會(DeutscherForschungsrat)合併成一整體,稱號仍為DFG,會址則設於政府所在地的波恩市。
德意志研究協會雖屬德國的最大研究機構,但本身並不設置任何研究所。
其宗旨依據一九五一年由會員大會通過的章程,乃是:「以財源支援學術各部門的研究計畫;
促進學人之間的合作;
對國會與行政機關遭遇學術上的問題時,充當顧問;
使研究工作與經濟界及外國學術界密切連繫;
對學術後起之秀的鼓勵與訓練,特別重視。」
會員方面,包括全國大學四十七所、國立專門研究機構十二所、學術院五所,還有三個工程及醫藥研究協會。
戰後西德的經濟迅速復興,所以德意志研究協會由中央及地方政府所撥給的經費,逐年有增無減。
現在比十年以前,已超過兩倍有餘,因為一九七○年總數纔達三億二千五百萬馬克,一九八一年則為八億四千八百八十萬馬克。
至於一九八一年這筆鉅款的用途分配是:一般研究補助五億四千三百三十萬馬克,特別研究補助二億六千五百三十萬馬克,海森貝克計畫一千零二十萬馬克,管理支出三千萬馬克。
協會補助的研究部門,非常廣泛。
就種類而言,有器材補助、國內外考察補助、學術論文印刷補助等;
就學科而言,則分為:一、精神科學(包括社會科學、史學、藝術科學、語言學、文學、神學,哲學、心理學、教育學)。
二、生物科學(包括生物學、醫學、獸醫學、農學、林學)。
三、自然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
四、工程科學(包括普通工程學、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築學、都市建設、學、冶金學、電機學)。
負責審核申請事項的專門委員會,多達二百零六個,其中屬於華學部分的專門委員有二位,其一是吳次堡(Würrburg)大學教授石太寧格(Steininger),另一位是波恩大學教授特勞冊特爾(Trauzettel)。
在圖書與刊物贈送,交換方面,協會當了中間人的責任,一九八一年由它的介紹,德國機關及圖書館寄往國外的書刊達十一萬四千四百九十二批,而由國外寄到分發國內的有二萬三千七百二十二批,至於會屬圖書館組在同年則與八十四個國家的一千二百個機構交換書刊,尤其著重在市場上無法採購的書刊。
總而言之,德意志研究協會在最近的三十年中間,對於德國學術的促進,以及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其貢獻至多且大。
(鄭壽麟)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