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德意志民族】 德意志民族,乃是日耳曼人的一部分,在民族大遷移之後,所謂德意志(Deutsche)便成為日耳曼幾個主要而較大種族的總稱,其中包括阿勒曼人(Alemannen)、拜燕人(Bayern)、弗朗肯人(Franken)、弗里人(Friesen)、薩克森人(Sachsen)、土令根人(Thüringer)。
其分布情形是:阿勒曼人居萊茵河上游兩岸;
拜燕人在白門林(Böhmerwald),阿爾卑斯山至恩士河(Enns)與勒希河(Lech)之間的地帶;
弗朗肯人占萊茵河中、下游兩岸;
土令根人據曼因河(Main)與哈次山(Harz)之間地區;
藤克森人居埃爾貝河(Elbe)與萊茵河下游之間;
弗里人則占據北海諸島嶼及諸島近海沿岸。
他們雖然各據一方,但因為有共同的遠祖以及語言、風俗習慣、宗教、文化等等,就組成中歐的一個民族整體,有時在分離之後,也會團結統一。
最早具有統一力量的,便是弗朗肯族的卡兒大帝(KartderGrosse),他於西元八○○年在羅馬由教皇加冕,建立了所謂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dasHeiligeRömischeReichDeutscherNation),直至一八○六年拿破崙的鐵蹄,蹂躪到整個德國,那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纔宣告滅亡,後來希特勒奪得政權,妄想重建千年帝國,因侵略波蘭,觸發第二次歐洲大戰而招致無條件投降後的德國分裂。
德意志人口在一○○○年約二百萬,將近一八○○年已達二千萬。
十七世紀末年至十九世紀之初,往東歐、匈牙利、俄國等地區,有小規模移民。
十九世紀之間,開始都市化、工業化,於是趨向國外的移民急劇增加,南北美洲即容納了數百萬的德國人,歷經若干歲月,他們多少還保存著德國國粹。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果,德人死亡者達二百萬人,自峨德乃塞河(Oder-Neisse)以東地區,慘遭蘇俄與波蘭驅逐被迫拋棄家園者有一千三百萬,其中主要部分逃至西德,小部分移民海外。
自一九四四至一九六一年建築柏林圍牆這段期間,由東德及東柏林逃往西德者約達三百萬人。
德意志民族可稱為世界上優秀民族之一,無論文化上、學術上、政治上,都各有偉大的人才出現。
依照目前的實況來作詳細的分析、那麼德意志民族應有下列的諸多支派:一、低地德意志人,有:(一)弗朗肯人(即低地弗朗肯人);
(二)低地薩克森人,包括石勒士威希-何耳石坦人(Schleswig-Holsteiner)、西法侖人(Westfalen)、東部弗朗肯人;
(三)美克侖堡人(Mecklenburger);
(四)彭美恩人(Pommern);
(五)勃朗登堡人(Brandenburger);
(六)早期普魯士人(Altpreussen);
(七)波羅的海沿岸德人(Baltendeutsche);
(八)弗里人(包括北弗里人與東弗里人)。
二、中部地區德意志人,有:(一)弗朗肯人,包括萊茵區人、洛特令根人(Lothringer)、法耳次人(Pfälzer)、匈牙利德人、南斯拉夫德人、俄國德人;
(二)黑森人(Hessen);
(三)土令根人;
(四)高地藤克森人;
(五)西來西亞人(Schlesier);
(六)蘇德滕德人(Sudetendeutsche);
(七)齊普塞人(Zipser)。
三、高地德意志人,有:(一)弗朗肯人(包括東弗朗肯人);
(二)阿勒曼人,包括石瓦本人、亞爾薩斯人、瑞士人;
(三)拜燕-奧地利人,包括提羅人(Tiroler)、克恩滕人(Kärnter)、石太埃人(Steirer)等。
(鄭壽麟)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