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3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醫學●蛇毒】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5 09:33: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醫學●蛇毒

 

一、毒蛇之種類蛇的種類很多,據統計全世界的蛇類約有三千餘種,其中具有毒性,足以威脅吾人生命的毒蛇約有二百至三百種,大部分生長在氣候較溫暖的地區,而寒冷的西伯利亞卻亦發現有腹蛇(Viper),但在冰島、愛爾蘭、智利、紐西蘭、古巴、牙買加、波多黎各等國家的某些地區,卻又不產毒蛇。

 

臺灣由於氣候溫暖潮濕,是盛產毒蛇的地區,據西元一九三一年Maki報告,臺灣產蛇約有六十餘種,其中二十三種有毒,包括九種海蛇與十四種陸地蛇。

 

陸地蛇中,較常見僅有六種,即雨傘節(BungarusMulticinctusBlyth)、飯匙倩(或稱眼鏡蛇,NajaNajaCantor)、百步蛇(AgkistrodonAcutusGuenther)、龜殼花(TrimeresurusMucrosquamatusCantor)、赤尾鮐(TrimereasurusSteinegeriSchmidt)、鎖鏈蛇(ViperrusselliShaw);

 

至於海蛇方面有黃嘴黑帶海蛇(LaticaudaColubrinaSchneider)、藍帶海蛇(LaticaudaSemifasiataRheinhardt)、普通海蛇(HydrophisCyanocinctusDaudin)、黃腹海蛇(PelamisPlaturusLinnaeus)等等。

 

二、蛇毒之特性蛇毒乃貯存於毒蛇毒腺內之一種毒液,當其咬人時,此種毒液即由其毒牙注入被咬傷者之組織內,蛇毒本身為澄清略帶黃色之黏稠性液體,可溶於水,呈中性或弱酸性反應,味苦澀,毒液之毒性不甚穩定,如溶於水中煮沸攝氏八十度,則毒性完全消失,加酸、加鹼亦能使其毒性破壞,如經太陽蒸曬與風吹可使毒性滅失,但經脫水乾燥後之毒液,可變為一種白色或微帶黃色的粉末,且仍保持其毒性。

 

毒蛇中雨傘節之毒性最強,眼鏡蛇次之,百步蛇蛇毒最弱,其毒性約為雨傘節的百分之二,但百步蛇咬傷時其注入組織內的毒量較多,故易致人於死,形成所有被毒蛇咬傷後死亡率的第一位。

 

蛇毒為多種蛋白質與酵素所組成的複雜混合物,近年來,已發現蛇毒內致死或較毒的部分是一些胜肽(Peptide)及分子量較小的蛋白質,其分子量由小於六千到大於二萬,以硫酸銨沈澱法、柱層析法以及電泳等方法分離精製可得純化蛋白質,同時更進一步可了解各種蛇毒毒素氨基酸之組成,且部分純化蛋白質之致死作用較粗毒強五至二十倍之多,特就精製之蛇毒毒素,依其不同的藥理作用簡述之:(一)神經毒素(NeuroToxin):係自溝牙科(雨傘節、眼鏡蛇)蛇毒,及海蛇毒分離之神經毒,對運動神經與肌肉接合處(NeuroMuscularJunction)具有特殊選擇的阻斷作用,依其阻斷作用不同,又分為神經胞突後毒素(PostsynapticToxin)及神經胞突前毒素(PresynapticToxin)二種,前者具有與乙醯膽鹼受體(Acetylcholine)有專一性的結合作用,使神經至肌之傳導阻斷,後者可作用於運動神經末端,抑制乙醯膽鹼的釋放,而產生不可逆性的神經至肌傳導的阻斷作用。

 

(二)肌毒素(Myotoxin):係自眼鏡蛇毒分離之心臟毒素(Cardiotoxin),對於骨骼肌、平滑肌、心肌皆有先興奮後抑制之作用,且可引起骨骼肌的痙攣及紅血球溶解,同時具有細胞致毒作用(CytotoxicAction),使咬傷之局部發生紅、腫、痛及壞死作用。

 

(三)血管及平滑肌毒素:1﹒臺灣鎖蛇毒中含有一種血管擴張毒素(Vasculotoxin),對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

 

2﹒琉球之Habu(TrimeresurusFlavoviridis)蛇毒可分離出一種血毒素Hemorrhagin,對血管管壁周圍的基質膜(BasementMembrane)具有分解、疏鬆之作用,而導致血漿及血球溢出於血管壁之外。

 

3﹒出血性蛇毒中含有一種BradykininReleasingEsterase,可作用於血漿中Bradykinin,產生降壓與血管平滑肌收縮作用。

 

4﹒大部分蛇毒中皆含有卵磷脂酶甲(PhospholipaseA),尤其眼鏡蛇毒含量最多,可使體內釋放組織胺等物質而引起血壓下降,及刺激血管平滑肌作用。

 

(四)局部壞死毒素:鎖蛇毒與出血性蛇毒因含有大量蛋白分解酶,故二者皆可引起局部壞死作用,而大部分神經毒因缺乏此種蛋白分解酶,故無此種作用。

 

至於眼鏡蛇蛇毒的局部壞死作用,實由於心臟毒素所致。

 

(五)促凝血成分:蛇毒中俱有促進凝血成分,如鎖蛇毒能分離一種阿金氨基酸酯酶(Arginineesterase)可使血漿中第十凝血因子(Factorx)分解,產生一種很強的促凝血衍生物Factorxa。

 

而EchisCarinatus及NotechisScutatus蛇毒,可使凝血素原Prothrombin轉變為凝血素Thrombin,至於百步蛇毒中因含有一種類凝血素酶(Thrombin-likeenzyme),可使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之作用,故而可發生凝血作用。

 

(六)、抗凝血成分:部分毒蛇,如眼鏡蛇及百步蛇之蛇毒中,含有多種抗凝血物質,眼鏡蛇蛇毒具有破壞血液之凝血活素Thrombiplastin及第五凝血因子(factorV)之作用,而百步蛇之蛇毒中,除了含有能破壞第五凝血因子,抑制凝血素原(Prothrombin)轉變凝血素(Thrombin)外,尚有分解纖維蛋白之作用,故被此種毒蛇咬傷後出血症狀較為明顯。

 

三、蛇咬傷之臨床症狀毒蛇咬傷後症狀之輕重,以及中毒的嚴重性,與咬傷部位、傷口之深淺、注入蛇毒量之多寡、蛇之種類與大小,以及患者的年齡、身材等均有極密切關係。

 

臨床上通常根據咬傷後之症狀,將毒蛇分為二大類:一為神經性毒蛇,包括雨傘節及眼鏡蛇二種陸蛇及海蛇;

 

一為出血性毒蛇,如百步蛇、赤尾鮐、龜殼花、鎖鏈蛇等。

 

前者咬傷後之局部症狀,除了眼鏡蛇在咬傷處迅速發生紅腫、疼痛及局部壞死現象,而雨傘節與海蛇之局部症狀,通常不甚嚴重。

 

全身症狀如嘔吐、流汗、頻脈、視力障礙,一至二小時出現神經症狀,如眼臉麻痺、肌肉麻痺、言語及咽下囚難、呼吸麻痺困難,最後昏迷死亡。

 

出血性毒蛇咬傷後,局部症狀較為嚴重,如紅、腫、疼痛、並變為紫色,皮下出血及發生水泡,周圍淋巴腺腫脹,嚴重者局部壞死。

 

全身症狀嘔吐、循環障礙、血壓下降、血尿、咳血,最後呼吸困難而死。

 

四、毒蛇咬傷後之緊急處置與治療(一)保持鎮靜,儘速以手帕或棉織品擦拭,吸取傷口處之毒液,並在傷口之上端即近心端,以手帕等結紮,以減緩毒液隨血液向體內輸送,但結紮不宜太緊,每三十分鐘應放鬆一次,以免因循環障礙引起不良後果,並迅速就近送醫。

 

(二)鑑定毒蛇種類(根據打死之毒蛇形態或咬傷處遺留之毒蛇齒痕),以確定抗蛇毒血清之採用。

 

(三)迅速注射抗蛇毒血清,愈早愈好。

 

除局部注射外,多主張靜脈注射,至於抗蛇毒血清之選擇(抗出血蛇毒血清抑或神經蛇毒血清,單價或多價)及用量,應決定於毒蛇種類、大小、毒量之多寡、病人的身材等因素而定。

 

(四)傷口處理:儘速洗淨,覆蓋紗布,除局部注射抗血清外,必要時可作清創術。

 

(五)實施各項必要之血液檢驗、血液生化學檢查、尿液及腎功能檢查,及心電圖檢查等。

 

(六)因溶血、出血、血量減少者,應予輸血、液體補充、給予抗生素、抗破傷風劑及止痛劑等。

 

(七)嚴重者如有休克、呼吸困難,應給予氧氣,必要時可作氣管切開、腎析等各種對症治療。

 

(李雲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43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05:0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