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霧】 霧(Fog),乃因空氣中所含水汽,達到飽和後,凝結成微小水滴,聚集懸浮於地面以上而成,故亦可稱為近地面之雲層。
霧可縮減視距,妨礙陸、海、空交通運輸甚巨,常有事故發生。
依霧之可透視距離有濃、輕(淡)之分,輕霧又稱為靄(Mist),濃霧時伸手不見五指。
空氣之溫度因冷卻而降至露點(水汽飽和溫度),或者增加水汽於空氣中以達飽和皆可成霧,若二者同時作用,生霧更速。
由霧之成因,可分以下數種:一、輻射霧:晴朗夜晚,地面因向外輻射而散失熱量,使臨近之空氣冷卻飽和而生霧,多發生於秋、冬之晨間。
日出以後,氣溫升高,始逐漸消散。
二、平流霧:暖濕空氣流經寒冷之陸地或洋面上,因空氣底層接觸冷卻飽和而生霧。
此霧產生於冷洋流上,亦稱為海霧。
我國大陸沿海有著名之親潮(一種冷洋流),故在春天有暖濕空氣流經時,常易生平流霧,有害於航行。
三、蒸汽霧:冷空氣流經暖水面時,水面之水汽迅速進入空氣中,使水汽飽和凝結而成霧,狀似蒸汽,故名之。
多發生於寒帶地區之秋季,河水、湖泊尚未凍結前。
北極海為蒸汽霧著名之地區,稱為北極海煙霧。
四、鋒面霧:兩種不同溫度之空氣團相遇而生鋒(Front),鋒面上成雲致雨。
若雨滴由較暖空氣降落於冷氣團中,則雨滴被蒸發,而增加冷空氣中之水汽量,可達飽和而生霧。
(曲克恭)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