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科學●寄生】 寄生生活的加害者為寄生蟲(Parasites),被害者為寄主(Host)。
從演化論的觀點來解釋,寄生蟲的祖先可能是掠食、片利共棲,或爭奪生活的種類,腐生性或嗜菌動物在大動物腸子中過生活的,也極順理成章的有變為寄生蟲的可能。
(Mites)之類有常攻擊小型節肢動物,而吸吮其組織液者,這是掠食生活,如其攻擊之目的物,為大型節肢動物或脊椎動物,飽餐之後並不離去,甚至於終生依仗寄主,這就變成寄生生活了。
蛭類也有同樣的情形,掠食生活之蛭類以小型節肢動物、螺類或蠕蟲類對象,寄生生活之蛭類則以脊椎動物為寄主。
片利共棲與寄生往往不能嚴格畫分,在鳥類、哺乳類巢中之?
類檢食其脫落之羽毛或毛髮,這是片利共棲,但有的種類卻以寄主之生活組織為主,就完全是寄生生活了。
爭奪食物的情形,也極易發展而為寄生生活,與其他草食動物爭奪果實蔬菜,而獨立生活的圓蟲,如其進入他動物腸管內而攫食其尚未消化之果實蔬菜的碎屑,就變成為寄生性圓蟲。
腐生性或嗜菌性動物更容易變為寄生生活。
如某些腐生性鞭毛蟲,專寄生於某種寄主的消化管中。
人類大腸中的結腸變形蟲(EutamoebaColi)專食糞便中的細菌,可以說是片利共棲,但赤痢變形蟲(E.Histolytica)攫食腸內襯膜上的紅血球,引起赤痢,就是一種惡性的寄生原蟲。
寄生蟲中以寄主之羽毛、毛髮、皮屑為食(如食毛目Mallophaga),或專吸吮而液(如蚊、蚤、蝨、臭蟲、蛭等),或攫食寄主體面之生活組織(如疥癬蟲)等,可稱之為外部寄生蟲(Ectoparasites)。
寄生蟲有在寄主腸管內而以寄主消化後食物(如蛔蟲、條蟲)或腸壁組織(如腸吸蟲及結腸小袋蟲BalantidiumColi)或血液(如吸血鉤蟲)為食者;
有進入寄主循環系統而竊取血液(如睡眠病原蟲、血吸蟲、任策絲蟲)為主者;
更有寄生於寄主之生活細胞內(如利什曼蟲、瘧疾原蟲)者,可總稱為內部寄生蟲(Endoparasites)。
(譚天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