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商學●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MaterialityPrinciple)為會計上基本原則之一。
所謂重要性原則,係指當交易或其他事項其經濟後果不重要,不足以影響決策人之決策時,其會計處理方法,可以從權,不必完全按照正確之會計原則。
任何資料的收集與提供,都有成本,會計資料亦不例外。
若嚴格的按照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處理交易所產生的效益,不能抵償其會計處理之成本時,則可以從權採用經濟而簡便的方法處理。
重要性係一種相對的觀念。
一般而言,若知悉某項資料即會影響決策,則該項資料即屬重要。
會計人員雖然試圖建立決定重要性的標準,但迄目前為止,仍未建立一套被普遍接受的標準。
一般在認定某件事或某項資料是否重要,可就品質性(Qualitative)及數量性(Quantitative)方面加以評估。
就品質性方面言,若某件事、某項行動或某種狀態係屬不尋常、不適當,或未來情況改變的預兆,則為重要事項。
就數量性方面來說,若其金額與預期金額比較,或與同類或相關項目之金額比較,其比例大者,則為重要。
例如與資產總額、銷貨總額,或本期淨利相比較等是。
惟比例究應多大才算重要,會計界並無一致的看法,有以百分之三、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作標準者。
以絕對金額作為標準來判斷重要性,往往不太可靠,例如一百萬元的損失在小公司可能非常重大,但在大公司則不重要。
(王玉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