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家政●胎教】 心理學家史可華(LeniSchwartz)主張:「一個人出生前的時光,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時間。」
他以胎兒會對光線、聲音作反應,而證明子宮內的胎兒是有意識的。
他認為,這些意識,雖然在出生後轉成不復記憶的潛意識,但是它仍然會影響孩子日後的情緒和行為發展。
另一位情神科醫師沙盪(LesterSontag),為了研究母親對孩子發展上的影響,曾經於西元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四的十年中,追蹤研究了八名婦女。
結果發現,凡是有心理壓力的孕婦,她們的胎兒胎動次數及強度,均比沒有壓力的孕婦之胎兒高;
而且孩子出生後,個性也比較好動、暴躁些。
所以他堅決的主張:「母親懷孕時的情緒,會帶給胎兒立即的或長期的影響。」
沙蒙羅夫(Sameroff)和凱利(Kelly)也於研究三百名嬰兒後,支持母親心理情緒會影響胎兒的說法。
他們列出三種可能的機轉,來說明母親情緒障礙如何不利地影響嬰兒氣質:一、孕期焦慮造成內分泌系統的生化改變,以致影響子宮內的胎兒。
二、母親的焦慮會影響生產過程和合併症,因而影響到胎兒。
三、孕期焦慮持續到產後,因而影響到照顧小孩的能力。
近來有人研究發現,在懷孕期間有高度焦慮的孕婦,發生噁心、早產、流產、產程過長,產程合併症等現象較多;
而且容易生出蒙古症或兔唇、顎裂的小孩。
一些反對胎教說法的人,他們的疑問是:精神緊張是孕婦的通病,但因此而導致意外者,並不多見;
孕婦情緒與胎兒生長間的因果關係,只可以說是偶然的巧合。
由研究結果顯示,孕婦的健康和情緒,對胎兒的影響的確是很重大。
但至於是否能有效地防患或推動胎教,因所牽涉的因素極廣且複雜,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可確定的是,當母親情緒不好時,內分泌或血流容易有變化,或自律神經系統反應比較激烈。
這些生理變化,通過臍帶和胎盤,就可能引起胎兒內分泌或血流的變化,導致惡劣影響;
自律神經的激烈反應又可能使孕婦噁心,胃口不好,血壓變動等種種生理反應也較激烈。
若反應的時間較長,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胎兒的成長。
特別是懷孕頭三個月,胎兒成形最快速時期,如果受到來自母親的這些影響的話,胎兒受害的可能性就更大。
婦女在懷孕期間,要儘量設法保持心情平靜、愉快;
這種心境,就得與接受並期待孩子的來臨互相配合。
做丈夫及家屬若能了解孕婦,因懷孕而面臨賀爾蒙、體型、腳色上改變所帶來的身心壓力,丈夫及家屬的體貼,是促進孕婦心情詳和的主要因素。
另外不亂投藥,注意營養,定期產前檢查,就是很成功的胎教了。
(余玉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