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辭書名稱】魚類
學名:Callionymusjaponicus(Houttuyn,1782)形態:體延長,縱扁。
枕骨區具二個高骨質突起,通常在突起間另具一骨質峻脊。
鰓孔背位。
前鰓蓋骨強棘為頭長之0.23-0.45倍,強棘末端平直或稍下彎曲,腹緣平滑而直,基部具一強棘,背緣具6至13個鋸齒狀之小倒棘。
側線從眼延伸至尾鰭第3或第4分支鰭條的末端,具一眼下分支及一分叉之頜、前鰓蓋骨分支,枕骨區具一條橫向側線及尾柄背部具二條橫向側線,連接體側二側線。
雄魚第一背鰭高,第1及第2棘延長成絲狀,約等長,雌魚第一背鰭低,背棘不延長成絲狀;
雌、雄魚第二背鰭鰭緣平直,背鰭與臀鰭除最後一鰭條外,其餘鰭條均不分叉;
胸鰭延伸至臀鰭第2鰭條基部;
雌雄魚尾鰭均延長,茅狀尾,雌魚尾鰭稍短。
保存標本體呈棕色,背部具白斑及深棕色底,腹部白色,體側具一列深棕斑及黑點;
雄魚喉部具棕斑或黑斑,且無線紋圍繞,雌魚喉部稍白;
眼深灰或深藍色;
雌、雄魚第一背鰭色淡,均具不規則之棕斑及棕線,但數目及分佈位置多變,第3棘膜具一白底黑斑,此黑斑延伸至第2棘膜,第2棘膜亦具白紋;
雌雄魚第二背鰭透明,鰭條具棕點,鰭膜具水平之短棕紋及棕點;
臀鰭鰭緣2/3處黑色,鰭條尖端白色,鰭基白色;
尾鰭具6-12列排成垂列之深棕斑,下葉緣黑或深棕色。
分布: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台灣、日本、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尼、澳洲西北部及赤斯特菲群島等。
台灣分布於西部、北部及澎湖海域。
生態習性:主要悽息於於淺水區到深水域的砂泥底上。
以片腳類動物、多毛類動物、二枚貝、腹足動物與陽燧足等為食。
利用: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引用:http://edic.nict.gov.tw/cgi-bin/bth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