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軍事●英法聯軍之役】 本役作戰兩次,其原因仍為英法之侵略野心,而以清咸豐六年九月十日(西元一八五六年十月八日)廣州之「亞羅(Arrow)事件」為導火線。
緣有華船亞羅號懸掛英旗,自廈門至廣州,清廷水師查船,扯下英旗,捕走船員十三人(皆華人),英提抗議,清兩廣總督葉名琛除放人外,不允道歉;
英遂嗾使法國,藉口其傳教士於廣西被害,而組成英法聯軍,於咸豐七年十一月(一八五八年一月)攻占廣州,俘葉名琛;
繼即北上,陷大沽、天津,京師震動,清廷乃與和議,分別簽訂中英、中法天津條約,主要內容為:對英增開牛莊、登州、臺灣(臺南)、潮州、瓊州、漢口、九江、鎮江八處商埠,並互派公使;
對法增開瓊州、潮州、臺灣、淡水、登州、江寧六處商埠,並准法派駐領事,及允其艦隻遊弋停泊。
咸豐九年五月,英法代表來華換約,以勝利者之姿態,乘艦十六艘,直逼大沽,要求進京,清守軍命其改從北塘登陸,英法艦隊不從,強行闖關,大沽砲臺發砲拒之,雙方激戰,其海軍司令受傷,英法艦隊沈四艘,損六艘,人員傷亡四百餘人,狼狽敗退;
次年(一八六○),英法聯軍捲土重來,三月占舟山,七月陷大沽,清直隸提督樂善陣亡,天津亦失,清派怡親王戴垣與聯軍和議,因聯軍態度強橫,戴垣下令扣捕之,於是戰事再起,清廷大敗,咸豐帝避走熱河;
聯軍於八月底攻陷北京,焚圓明園,大火三日,將舉世聞名之建築付之一炬,至堪痛心;
清廷被迫再與和議,於同年九月(一八六○年十月)簽訂北京條約,主要內容為:對英法增開天津商埠,並割讓九龍司給英,另賠償英法各銀八百萬兩;
事後,俄國藉口調停有功,亦要求訂立北京條約,割去烏蘇里江以東大片土地。
從此,我國門戶洞開,邊防不守,國勢更一蹶不振矣。
(李克治)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6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