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孟子】 孟子(西元前三七二~前二八九年),名軻,戰國鄒人,其先為魯公族孟孫氏。
生於周烈王四年,歿於赧王二十六年。
母賢,為子擇鄰,嘗三遷居所,又為激勉勵學,斷機示警,孟子由此端正好學;
及長,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得儒家正統薰陶,執著於仁義主張,設教授徒,周遊列國,行事極類孔子。
〈見圖1〉。
孟子於四十歲左右,鄒穆公舉以為士,時鄒國政治混亂,未能發展其理想與抱負,乃去鄒經任及平陸赴齊,沿途車從甚盛,並與當時政界人物儲子、季任、孔距心等相往來,聲望日隆,齊威王慕名求教,任以為卿,曾遣其為使,出弔於滕,惟威王嬖幸佞人,怠於政事,孟子知其不可為,告歸,威王命時子留之,欲養以萬鍾,孟子不受。
孟子嘗遊於宋,遇滕世子,相談甚得,世子立為滕文公,廣招賢士,並禮聘孟子,孟子以為滕雖小國,可以行仁政,欣然往就,或謂井田之法,孟子曾行之於滕,惟無確據,然孟子主張「九一而助」,有減輕賦稅,與平均土地分配之意。
滕介於齊、楚諸大國間,難有作為,孟子乃再遊於當時居天下中心之梁(魏)國。
時梁惠王魏瑩秉政,東為齊敗,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汲汲求富強之策於孟子,而孟子告以行仁義之道,惠王以為迂闊。
未幾,惠王歿,子襄王立,孟子謂其「望之不似人君」,乃去梁經范再之齊,時孟子已近六旬。
齊當時宣王在位,養稷下士甚眾,以好客為名,聞孟子至,尊為賓師,常與談論學術、政事,孟子以保民、行仁政、行王政相勸,宜王善之而不能用。
齊因燕之亂欲伐之,宣王問於孟子,答以燕民悅則可取,齊克燕,未行仁政,燕人叛之,列國亦謀救燕,齊人多咎孟子之勸,為宣王文過,淳于、尹士等又譏訕之,孟子乃去齊歸。
孟子復遊宋、薛,會其弟子樂正克於魯當政,乃適魯,魯公欲見之,而為臧倉所沮,乃返鄒。
自此孟子終老於鄉,得年八十有四。
戰國之時,諸邦爭雄,競相羅致人才,奇學異能之士,亦遊說各國,冀為當道所用,而實用之兵家、法家、縱橫家等較受歡迎,儒家雖屬顯學正途,君相每以為道遠不能濟急,難於接受;
惟孟子仍堅持其主張,時與諸子學者相爭辯,勸說各國執政者多行仁義,又授徒說教,殷殷傳播,於儒家學說之發揚,厥功至偉。
其弟子輯其學說為孟子七篇,流傳迄今,乃後世研究儒學之經典。
自漢以後,儒學益受重視,孟子地位亦日隆,學界每以孔孟並稱,尊之為亞聖,以副於至聖孔子。
其性善之說,亦為思想界一重要主張。
(孫以繡)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