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嚴嵩】 嚴嵩(西元?
~一五六八年),字惟中,分宜人,明弘治十八年(一五○五)進士,故庶吉士,授編修。
疾歸,讀書鈐山十年,為詩、古文辭,頗著清譽。
還朝進侍講,署南京翰林院事,召為國子祭酒。
嘉靖七年(一五二八),歷禮部右侍郎,又遷吏部左侍郎,進南京禮部尚書,再改吏部。
至京師,會廷議更修宋史,嵩以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留京董其事。
及夏言入內閣,命嵩還掌部事。
帝將祀獻皇帝明堂,以配上帝,又欲稱宗入太廟,嵩與臣議沮之,帝不悅,著明堂或問示廷臣,嵩惶恐,盡改前說,條畫禮儀甚備,禮成,賜金幣,自是益務為佞悅,帝上皇天上帝尊號寶冊,尋加上高皇帝尊諡聖號以配。
嵩乃奏慶雲見,請受群臣朝賀,又為慶雲賦、大禮告成頌,奏之,帝悅,命付史館,尋加嵩太子太保,從幸承天,賞賜與輔臣埒。
嵩歸日驕,又因對頌帝賜五冠事,帝遂疏夏言而親嵩。
二十一年(一五四二),嵩拜武英殿大學士,入文淵閣,仍掌禮部事。
嵩雖年過六旬,但精爽溢發,朝夕直西苑板房,未嘗一歸洗沐,帝益謂嵩勤,命專直西苑,賞銀記,文曰:「忠勤敏達。」
加太子太傅,位在諸僚上。
嵩欲示厚同列,且塞言路,乃請凡有宣召,乞與成國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及吏尚許讚、禮尚張璧偕入,如祖宗朝蹇、夏、三楊故事,帝不聽,然心益喜嵩,累進官爵。
久之,帝微覺嵩橫,復用夏言,言至,斥逐嵩黨,欲發其罪,嵩父子大懼,長跪榻下泣求,言始允之。
後悉陸炳與夏言交惡,遂聯炳以傾言。
時其子世蕃遷太常少卿,嵩猶畏言,後知言失寵,遂用河套事構之,言遂棄市。
嵩對帝益偽恭謹,並辭帝授上柱國,且曰:「尊無二上,上非人臣所宜稱。」
帝喜而允之,以其子為太常卿。
嵩實無他才略。
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時因事激帝怒,戕害他人以成其私。
俺答薄都城求貢,帝召嵩及李本、徐階入對策,嵩無所規畫,委以禮部,帝悉用徐階等言,稍輕嵩。
兵部尚書丁汝夔受嵩指使,不敢率軍驅寇,帝欲殺丁,嵩不能救。
大將軍仇鸞與嵩約為父子,仇氏挾寇得帝重,遂與嵩交惡,嵩密疏毀鸞,帝不聽,反納鸞所陳嵩父子過。
嵩當直,帝不召者數矣,見徐、李入西內,即與俱入,為門者格之,殆鸞死,嵩始得直入西內。
時倭寇江南,嵩用趙文華察軍情,大納賄賂,寇亂益甚,及胡宗憲誘降汪直、徐海,寇亂平,文華乃言:「臣與宗憲策,臣師嵩所授也。」
帝命嵩兼支尚書俸無謝。
帝與嵩朝夕相處,屢賜御膳法酒,聽肩輿入禁苑。
帝自葬章聖太后與宮婢之變後,移居西苑萬壽宮,不入大內,群臣不得謁見,惟嵩獨承顧問,御札一日或數下,嵩志得逞焉。
帝雖親禮嵩,亦不盡信,間取獨斷或示異同,欲殺其勢,惟嵩父子能獨窺帝窾,婉曲解釋,以移帝之喜怒。
士大夫輻輳附嵩,多惴惴事之。
嵩握權久,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寖厭之,而漸親徐階輩,階因得間傾嵩。
嵩雖警敏,能先意揣帝指,然帝所下手詔,語多不曉,惟其子一覽了然,答語無不中。
及嵩妻歐陽氏死,子須歸喪,嵩反請留侍京師,帝許之,然自是不得入直,代嵩票擬。
嵩受詔多不能答,或答往往失旨,帝不悅,益親徐階等,顧問多不及嵩。
御史鄒應龍疏嵩父子不法曰:「臣言不實,乞斬臣首以謝。」
法司奏嵩子世蕃、孫鵠、鴻等戍邊,帝從之。
南京御史林潤又奏江洋巨盜多出入世藩家。
世蕃與其客羅龍文又誹謗時政,民告彼等通倭。
詔逮之,皆伏誅,並黜嵩及諸孫為民。
嚴嵩竊政二十年,溺信惡子,流毒天下,人皆指目為奸臣也。
(徐玉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5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