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1 10:30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傳記●裴松之】
裴松之(西元三七二~四五一年),字世期,河東聞喜人(山西絳縣西方涑水西北岸)。
生於東晉簡文帝咸安二年,卒於劉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享年凡八十。
松之子,駰。
松之自幼勤學,博覽典籍,精通論語、毛詩。
二十歲任殿中將軍,歷官縣令、州主簿、郡太守、州大中正、國子博士、中散大夫等職。
他平生立身簡約樸素,任職地方則勤恤百姓,安定吏民;
為官中央則體察下情,善盡言責,故一生宦途通達。
松之崇尚事實求是,敢與虛華的風氣頡頏爭持。
當時在朝職官私自樹立碑銘,競相誇耀自家功績,每流於浮偽失實。
松之上奏以為碑銘之內容須與實蹟相稱,始足為後世所徵信,故倡言欲立碑銘者必經公議之認可,方許勒石建立,朝廷從之。
劉宋建國後,松之深得宋武帝賞識,推崇他為廊廟之才,並使參議五廟樂之修訂。
其後在文帝時,又嘗受命撰修國史,惜未及完成即卒。
松之一生最大的事業,乃在注釋三國志。
晉人陳壽撰修的三國志,史法甚好,內容精潔,然宋文帝病其太過簡略,故詔令松之作注。
松之網羅各方史料,細心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他自謂其注釋方法有四大原則:「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
清代四庫提要進而將其所用方法,分析為六類:「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
裴注所根據的材料,可考知者,即多達一百四十餘種,較三國志原書多出三倍,此種方法可說是注史而兼補史。
實開注史家的新例。
六朝舊籍散失極多,今所不傳者,每於裴注中得見其鱗爪。
書成上奏之時,宋文帝已歎為不朽之業。
駰曾任劉宋南中郎參軍,稟承家學淵源,對注釋之學得力甚深。
駰嘗以晉人徐廣所撰之史記音義,雖粗有發明,但仍失之省略,況且僅記注諸本異同,對於義蘊則少有解釋。
他乃廣採九經諸史,撰作史記集解八十卷,其間所引之書,多是先儒舊說,而為後世所失傳者,故彌足珍貴。
駰此書與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並稱為史記三家注。
(黃繁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