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科學●核】 核,此處指細胞核而言。
細胞核為細胞活動的控制中心,一個細胞如失去細胞核,則其機能首淪於癱瘓,終陷於死亡。
大多數細胞僅含一核,但亦有多核現象發生,例如藻類及真菌類等低等植物細胞中,有高達數百個核者;
至於動物方面,其多核之發生,僅是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暫時現象而已,最後仍會消失,形成單核。
例如一種瘧原蟲(PlasmodiumVivax),及高等動物之橫紋肌細胞內,於發育過程之某階段,會產生多核,至成熟時就恢復單核狀態。
細胞核通常位於細胞之中心位置,但亦可因不同細胞類型而改變位置,如笠藻(Acetabularia)之核位於細胞之基部。
核之形狀多為圓球形,或橢圓球形,但亦隨不同物種,或不同細胞類型而變化。
例如植物纖維細胞之核為長條形,白血球細胞核時顯馬蹄形,某些昆蟲之腺體細胞核為分枝狀,某些動物之精子細胞核有圓球形、梨形或披針形等。
核之大小隨不同物種,或整倍性而異,最小者真菌類,最大者卵母細胞,一般多在五至三十微米(μm)之間;
多倍體因含較多倍數之染色體,故核亦較大。
核大小亦隨細胞代謝活性,或不同分裂時期而變動,當代謝活性旺盛時,核體積會增大,反之,則變小;
自分裂末期開始,核逐漸增脹,至間歇期之最後階段就縮小,不久又重新脹大,按著再進入另一循環之細胞分裂,而行脹縮。
(楊政川)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