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2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宗教●道教】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9 12:09: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宗教●道教

 

道教為中國的民族宗教,其形成與發展,確能表現中華文化廣大兼包的涵融性,而普為國人接納信奉,成為一種本土宗教。

 

千餘年來,道教發展的過程錯綜複雜,不是始終一成不變,而能夠因應不同的時代環境,不斷以新的形態出現,深具適應力與創造力。

 

因此,道教是不同道派的共名,歷代常用「道家」稱之-哲學性道家指老莊,而廣義的道家則兼含宗教性的道教。

 

道教的形成,本即以民眾信仰為基礎,逐漸組織化,具有教團,成為帝王政治體制下的組織,設有官職管理,類此即被日本道教學者稱為教團道教、成立道教;

 

相對的,一些兼採儒、釋、道三教的祕密宗教或民間信仰,因其無組織、無教團,則稱為民眾道教。

 

一般稱道教者,多以教團道教為主,具有相當程度的宗教結構-如具有神學體系、實踐的宗教儀式,而創教者多獲得帝王認可,給予封號或道職,在某一時代或某一地區公開傳教;

 

而其教史,或載於教內祕笈或見收於史冊,始可稱為道教。

 

道教在漢末魏晉以前,屬於巫教、神仙思想流傳的階段,可稱為前道教時期,尚未使用統一的名稱,此一雛形的開教時代,馬伯樂標明西曆初數世紀道教,史坦因稱紀元二世紀,福井康順稱原始道教,而窪德忠則稱為道教的萌芽,都為了指稱初期道派眾多而尚未使用「道教」一詞的現象。

 

漢末桓靈二帝曾在宮中奉事黃老道,鉅鹿張角也奉事黃老道,以善道教化天下,頗得百姓信奉,所據者為太平經,故稱太平道。

 

而江南又有據此經傳道的太平清領道,主持者于吉,建精舍,聚集教徒,又稱于君道。

 

最著名的為蜀漢地區的五斗米道。

 

張陵始創,張魯集大成,政教合一,達四十餘年,稱為天師道。

 

魏晉時期道派雜多,有依託帛和的帛家道,李阿的李家道,濱海地域孫恩所奉的紫道,以及民間俗信的清水道。

 

而對後世最具影響的茅山道,創始於魏華存,以上清經為主;

 

葛玄、葛洪的金丹大道,稍後由葛巢甫推廣,造作靈寶經。

 

至南北朝的清整運動,北朝寇謙之、劉宋陸修靜激於佛教勢力的逐漸抬頭,始具有道教統一意識,分別使用「道教」一詞,而且漸與政治勢力結合;

 

帝王親受符籙,敕建道觀,道教勢力漸形壯大。

 

唐時道教,因隋唐鼎革之際,道士製造圖讖,暗助李唐;

 

而唐室攀附李姓老子,故寵信道教。

 

各道派各據名山洞府張大門風,其中茅中山道的高道輩出像吳筠等,頗受尊重。

 

終唐之世,道士煉丹迎合帝王長生慾望,故在道佛爭衡中,常位在佛教之上。

 

宋代帝室多崇道;

 

真宗、徽宗為其尤者,道士林靈素輩炫弄法術,大受信任。

 

此發展期,因龍虎山天師道正式冊封,取得正統;

 

而茅山宗反而轉衰。

 

崇奉許真君(遜)的淨明忠孝道,本為江西豫章西山的祠廟信仰,倡導忠孝之教,從唐至宋,漸次有其地域性勢力;

 

另閤皁山一宗,傳靈寶經錄也自有其道統。

 

北宋崇重道教,成為時尚,故宋室南渡之後,淪陷區的有識之士漸多依附道教,紛紛建教傳道,藉以保存異族統治下的漢文化。

 

因此,金元時期的道教,多能在舊存道教基礎之上,改革其較為迷信、落伍的成分,而新創道派,稱為新道教。

 

新道教時期,可稱為道教改革期。

 

其中最富於創革的是為全真道,盛行於河北、山東,適為淪陷區義兵義民活動的大本營,全真道使用宗教力量保護漢文化。

 

金初王重陽創教,繼又渡化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道及郝妻孫不二,後人尊為全真七祖。

 

擴張全真勢力,得掌天下教權,尤其丘處機西遊,與成吉思汗雪山論道,為一大盛事。

 

創於金的還有蕭抱珍的太一教,傳太一三元法籙之術,原近民間祕密宗教,至世宗、章宗時漸流行;

 

入元之後,蕭公弼、李居壽先後掌教,深受元世祖重視,遂奠定太一教的地位。

 

又有真大教,創於金時劉德仁,五傳至酈希誠,憲宗始命其教為真大道,勢力也漸盛。

 

北方三大道派,其革新之處即為三教合一,講究心性修養,全真教義依據道德經,也多採大乘教義;

 

真大道據道德經要言,以無為清靜為宗旨。

 

而全真修行,以內丹為要,屬於北宗。

 

與劉玄英為依託,由張伯瑞、石泰、薜道光、陳柟、白玉蟾等為代表的南宗,都不重要外丹的燒,而鍊養內丹。

 

元時南方道教,則龍虎山正一教依然為其主流,由之分派的張留孫玄教,稍後更掌道教教權,而能尊重正一,護佑茅山,尤能藉其方便維護漢文化。

 

明清兩代道教漸被固定化,也漸僵化。

 

諸道派例皆各守本山,受朝廷冊封;

 

其中龍虎山天師最為正統,而全真、茅山、閤皁也都派靈官管理,太和山(武當)也派提點,主持宗教統制政策。

 

自明至清,道教各派穩定發展,部分道士藉長生諸術巧獲帝王信任,然修真守戒的高道則多能修持道行,或為國祈福為民除厄,多能發揮其宗教性功能。

 

尤其明末三教思想,以通俗化形式深入民間社會,影響深遠。

 

近代道教雖少創新,但在固定化宗教活動中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一種構成體。

 

所以道教,乃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道派的總稱,雖有因革,宗教教義、儀式略有差別,而其理想均以神仙為主,乃基於現實主義的長生不死的願望。

 

至少神仙的世界是一種象徵:個人生命的長壽永生與理想社會的安樂和諧,為中國道教所追求的樂園意境。

 

(李豐楙)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74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1:58 , Processed in 0.1562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