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歐洲哲學】 歐洲哲學起源於希臘,後向西歐擴展,又隨著殖民和移民活動而遠播美洲,構成同一系統的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及印度哲學可謂鼎足而三。
由於今日西方科技與經濟之高度發展,使其文明有獨占鼇頭之勢。
要了解西方,學習西方,宜先把握其文化精髓,以取長補短。
那就應該回到歐洲哲學精神及內容中去探索。
本文試從其源頭希臘哲學出發對歐洲哲學作一鳥瞰。
希臘哲學極盛時期是西元前四、五世紀,這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時期。
蘇氏本人沒有著作留世,其思想均由弟子柏拉圖流傳。
而柏氏和其徒亞里斯多德兩人著作等身,思想廣闊,實開歐洲哲學先河。
不少史學家認為:所謂歐洲哲學只是後期各時代給柏、亞兩氏思想所作之注腳而已,可見兩氏之地位。
然而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思想(包括蘇格拉底)並非憑空而生,乃承繼了比他們更早的先哲傳統,其中首推泰勒士(前六二四~前五四六年)。
泰氏生活之世界是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之希臘盛世,因此他的思考形態不像生於憂患之中國古哲那樣首重安身立命,卻游目騁懷,思惟宇宙本質。
他認為宇宙的基本原素是水,因為水與生命密切有關。
這個斷言雖然簡單,卻奠定了歐洲哲學之思考方式。
歐洲哲學依此傳統不斷在尋求宇宙之基質,宇宙萬物之公分母。
這類企圖必然指向身外之物,指向對象,因此是客觀性的、科學性的,不像東方之進入主體內心參照萬物,並強調人文道德。
希臘的形上學傾向宇宙論、知識論,重視抽象與普遍。
但其忽視主體之結果,使西方哲學對人性之了解亦有偏頗。
泰氏之後,早期形上學家尚有主張萬有元素為「非限定者」之阿納西曼德;
主「氣」論之阿納西米尼斯;
重「數」說之畢達哥拉斯。
他們都企圖以一種質因或一種形因來解釋宇宙之生成。
此後梅拉克利都斯與巴爾買尼德斯各以火與一來詮釋世界。
火表示變化,世上沒有一物不在變動之中,變就成了萬物本質。
巴氏主張一,主張有,此有不生不滅,不變不動,是不可分的一。
又認為一切變化來自俗見和幻覺。
稍後有創立原子論的德謨克利都斯出現,他把原子看成有的最後單位,已給後世的物理化學中的原子說鋪路。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之思想就在上述傳統上崛起。
柏氏的對話錄記載其師蘇氏與學生夙夜長談。
他們對真理與道德在沒有預設的情形下共同摸索答案。
每人的片面見解均有助於對全面真理之領悟。
表面上的不同意見反而使事物的真諦撥雲見日。
這種求真之方法就是後世所謂的辯證法。
真理愈辯愈明,且常常在一個過程中不斷地明朗化。
柏氏把哲學從文學中畫分開來。
當時的希臘文學包括史詩、神話,悲劇,均是希臘文化的精華所在。
然而柏氏認為文學描繪的對象是具體的、個別的事件或人物,不能傳遞哲學真理。
柏氏堅持唯有哲學能夠把握共相,並對知識作系統性的陳述。
歐洲哲學從柏氏始與文學分離。
變成以理論為主的抽象思考。
直到西元十九世紀末葉存在主義崛起時,此種現象才稍獲挽回。
注重共相和理型之柏氏認為感覺世界是不真實的,感覺知識並不可靠,人必須藉教育而超越感官之形而下,抵達理念之形而上。
如此,柏氏之真實是用記憶人的靈魂在降凡之前的所見、所聞而尋獲,塵世種種只是理念世界之影子,虛幻不實。
西方世界之二元說,無論天上、人間,精神、物質、靈魂、肉身等,實源於此。
亞里斯多德(前三八四~前三二二),則把共相搬回實物。
共相與殊相在實物中同體。
是人用抽象行為,使共相以普遍概念方式存留於人的理性之中。
亞氏創立理則學,並以近類和種差給事物下定義,確定事物之本質,例如他給人所下的定義是理性動物。
此外亞氏又撰生物學、美學、倫理學、形上學、知識論、宇宙論、演說術等,為希臘古代哲學之集大成、其涉獵之廣、思考之嚴、系統之博。
實為歐洲後世學術立典範。
多默斯、斯賓諾薩、黑格爾均以此模型建構自己的哲學體系。
百科全書亦承應此理想而出。
亞氏之哲學系統包含了科學,並以科學精神與方法闡揚哲學,使歐洲文化普認哲學為科學之母,隨著歷史之演展,自然科學首先分家,稍後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也各自獨立,哲學乃變成狹義的形上學及有關課題之探討。
哲學家中不少兼治科學或數學,故要求哲學思考之客觀性和嚴密性。
這種過分重智之理性思考固然有助於科技發展,卻有失於對人性、宗教、倫理、政治等的深度了解。
笛卡兒(西元一五九六~一六五○)從懷疑到肯定主體之存在,雖然使思考者返回了主體,但仍無法消解主體之二元,反而變本加厲。
乃有唯心論唯物論兩種對峙哲學出現,後者結合政治,陷今日半數人類於水火。
二十世紀,歐洲哲學從極端唯心之原始現象學到強調存有之存在哲學,均圖挽回唯物浪潮,尋求對人之真實有全面性的了解。
存在哲學重視生命、強調經驗和處境,使思考者重新進入具體的生命世界,結合文學和藝術,創造兼顧情理之新的哲學形式,不再孜孜求建龐大系統,但望發現人生點滴之真實。
歐洲哲學基調由主體性而進至互為主體性,則與孔孟之仁義說不遠矣。
(陸達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