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8 08:50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唐代門第】
唐代門第的本身,以及對門第的觀念,與以往都有顯著的不同。
唐承隋後,有意以新的統治階層,取代舊有的門第,造成新興階級,而以此新興階級為門第。
事實上,這純是唐代統治者的想法,並不為社會大多數所接受,而門第本身亦不受政治勢力所左右。
因為門第構成的要素,包括一個家族的悠久歷史,前代名賢輩出,名德俱茂,代居高位,更要以禮法相尚,閨門守禮,家風相繼,保持不墜。
如此才能稱得上是門第,為社會所公認,為一般人所仰望。
這豈是政治力量所能造成,新興統治階級所能具備。
隋、唐兩代,雖皆統一中國,結束長時期的分裂,然而隋、唐源自西魏、北周,興起於西方一隅之地,以胡漢雜糅的軍事集團,實行關中本位政策。
此一集團,實為西魏、北周、隋、唐之核心統治分子,一系相承,先滅東魏,再滅後梁及南朝的陳,結束長期的分裂,完成全國的統一。
隋、唐君主在統一全國之後,並未改變其割據一隅的心態,竟欲以當代官爵的高下,作為門第的隆替,無視於社會上的定評,漠視歷史因素,其不成功自是意料中事。
隋、唐以前,南北分裂,南朝與北魏俱崇尚門第,講究郡望,形成士族,朝廷用人,以此為準。
及至隋、唐統一,重視功勳,用人之際,自然不同於南朝與北魏。
然而一般人很難接受隋、唐統治者的這種想法,尤其是原仕於南朝或北齊的人士,就更不以隋、唐君主的這項觀念為是。
隋代盧愷在攝吏部時,即言自北周以來,「選無清濁」,所以愷與薛道衡、陸彥師等人,「甄別士流,故涉黨錮之譖」。
當陸彥師為隋吏部侍郎時,其本傳云:「隋承周制,官無清濁,彥師在職,凡所任人,頗甄別於士庶,論者美之。」
盧愷、薛道衡、陸彥師等人,俱承北朝正統觀念,視關隴集團之周隋為選無清濁。
何以選無清濁,即由於西魏、北周所統治的關中地區,沒有源遠流長的名門巨族,即無門第,唯有功勳。
盧愷等人之甄別士流,自然要重用山東及江南之士族,此正犯關隴集團之忌,故不免於黨錮之譖。
選無清濁的真義,不過是漠視舊有門第,用人憑新王朝的標準而已。
然而比舊有門第,並不因新王朝之喜惡而升降,其在社會上之地位,依然穩固如昔,政治力量對門第的作用不大。
新統治者對舊有門閥之不滿,進而有所行動,以唐太宗為典型。
貞觀六年(西元六三二),太宗對尚書左僕射房玄齡說:比有山東崔、盧、李、鄭四姓,雖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為士大夫。
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
論數定約,同於市賈。
甚傷風俗,有紊禮經。
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
乃詔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責天下譜諜,兼據憑史傳。
剪其浮華,定其真偽,忠賢者進,悖逆者貶黜,撰為氏族志。
至貞觀十二年,書成,上之,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第一,太宗見而說:漢高祖與蕭、曹、樊、灌皆起閭閻布衣,卿輩至今推仰,以為英賢,豈在世祿乎!
高氏偏據山東,梁、陳僻在江南,雖有人物,蓋何足言!
況其子孫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猶昂然以門地自負,販鬻松檟,依託富貴,棄廉忘恥,不知世人何為貴之!
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勳勞,或以文學,致位貴顯。
彼衰世舊門,誠何足慕!
而求與為婚,雖多輸金帛,猶為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
今欲釐正訛謬,捨名取實,而卿曹猶以崔民幹為第一,是輕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
於是下令改正,專以當時品秩為高下,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崔民幹被降為第三。
凡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頒於天下。
唐太宗氏族志之標準,重官爵而輕流俗,然猶不得不予崔民幹第三,社會標準仍具有相當的約束力,不能全然不顧。
既重官爵,流品自雜,氏族志自始自無標準作用。
氏族志修成之後,雖云升降去取,時稱允當。
然李義府以其家世無名,許敬宗亦以此書不載武后本望,奏請刪正。
乃委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人重修。
志約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於是兵卒以軍功致五品者,盡入書內,更名為「姓氏錄」。
由是縉紳士大夫多恥被甄敘,皆號此書為「勳格」。
姓氏錄之被稱為勳格,則氏族志亦相去不遠。
從修氏族志到修姓氏錄,都是統治階層想以勳貴取代舊門第的行動,可惜沒有什麼效果。
新貴的存在是一個事實,也不能完全視若無睹,至玄宗時代,柳芳著調和之論,世以為詳,能盡唐代門第之實情。
其論云:「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
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
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
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楊、薛、杜首之。
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首之。
…郡姓者,以中國士人差第閥閱為之制。
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梁,有令僕者曰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即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
…山東之人質,故尚婚婭,其信可與也;
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其智可與也;
關中之人雄,故尚冠冕,其達可與也;
代北之人武,故尚貴戚,其泰可與也。
及其弊,則尚婚婭者,先外族,後本宗;
尚人物者,進庶孽,退嫡長;
尚冠冕者,略伉儷,慕榮華;
尚貴戚者,徇勢力,亡禮教。」
柳芳所析四類之中,真正重要者為山東郡姓,為唐代習稱之五姓,即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唐代郡望,沿襲北朝傳統,以此為上;
婚姻以娶五姓女為榮。
(王吉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