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8 07:59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Pragmatism),是西元二十世紀初,美國興起的一支哲學潮流,主要代表人物有伯思(Dewey)、詹姆士(James)、杜威(Dewey)等人,前兩人在哲學界尤曾產生廣大的影響,英國及歐陸都有其擁護者,但五十年代後就漸次衰微。
以下將根據柏、詹兩人之主要思想,來闡述實用主義的哲學。
伯思認為哲學上許多爭論,是源於觀念或語言的混淆,而哲學最主要的工作,乃是澄清釐定吾人的觀念,而非建構系統。
但是,我們如何釐清我們觀念的意義呢?
伯思認為思想的唯一效用,就在於產生信念,平息懷疑,並建立行動的法則,亦即建立所謂的習慣。
因此觀念的意義,應該以其實踐上所呈現的感覺效果為內容。
他曾說:「一個觀念無論是如何地精密,我們都可以把他降到可感覺的、可想像的實踐境界上,而用這種實踐的效果,來作為思想的每一個區別的根源。」
因此,伯思的實用主義,主要的是作為一種澄清觀念的方法,而其基礎是上述所說的意義理論,及一個觀念是有意義的,若且唯若他有實踐的效果。
詹姆士承襲這種思路,並且加以發揚光大。
他說:「實用主義的方法,主要的是一種解決形上學爭論的方法,以免人們對這一類的問題,無休止地辯論下去。
…實用主義的方法,是想藉著探究各個概念的實際效果,去說出他們各自的意義為何。」
又說:「『實用主義』一詞來自希臘文πρˊαγμα,原義為行動,英文的Practice和Practical也源於它。」
詹姆士不同於伯思之處,在於他直接以「行動」、「實行」來解釋實用主義,因為他以為每一個生命的行動都是屬於個體的,反映著某一特殊的境遇,我們不可能建立一個行動的普遍法式,而只能將觀念付諸行動之時,以他的實際效果來估量我們的觀念是否真實。
他說:「哲學的整個功能應該是發現:當這個或那個世界都是真實的之時,它們在我們生命之中的某些時刻裏,究竟有何確定的分別。」
因此,真理論之建立,即成為詹姆士哲學當中最突出的思想。
詹姆士的真理論的思想背景是:一、哲學的功能,在從實踐的觀點來檢別一些爭論不決的哲學問題與系統;
二、思想的效用,並不在於複印或將實在圖像化,而是為了滿足人生的需要和興趣。
據此,他說:「任何字典都告訴你『真』是我們腦海中的某些觀念的一種性質。
真的觀念是指該觀念與實在相符合,否則即為假的觀念。
實用主義與理智主義者都接受這個定義,並將它視為理所當然的事。
它們之所以爭執,問題在於『符合』一詞的精確意義是什麼?
以及,既然吾人的觀念符合實在纔是真的,那麼『實在』這個語詞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他認為思想與實在的符合並不是一種靜止的圖樣關係,而是一種動態的關係,他說:「真的觀念就是吾人能吸收同化,能肯定為有效,能加以證實和檢驗的觀念;
不能夠的,就是假的觀念。」
「一個觀念的真實性,並不是這個觀念固有不變的性質。
而是『真』發生在它身上。
它之『成為』真,乃是由一些事件『致使』它真的。
而事實上,它之成為真,本身就是一個事件、一個過程,亦即證實自為真的過程,或它的證實化過程。
同樣的,它的有效性也是其有效化的過程。」
從以上的話來看,詹姆士的真理論包含三個要件,即一觀念之成為真,必須一、有效地引導我們趨進實在界;
二、與吾人以前所有的經驗相諧和一致;
三、適當地解決當前境遇中的問題。
至於上文所謂的符合,詹姆士認為就是兌現(Cash)之意。
換言之,真理應該具有兌現價值。
因此,「就最廣義而言,與一實在物『相符』的意思,只能說是吾人被引導,而直接到達該物或進入它的四周環境,或者被置於與該物相關的活動裏,以致於比之不相符時,更能操縱該物與相關之物。…被引導的過程纔是最重要的方法。任何觀念,只要能幫助我們,無論在理智上或在實用上處置實在或它的附屬物,而不阻礙我們的前進,並且事實上還使我們的生活,適合於該實在的全部配置,則便可以說已到達相符的條件。它對於該實在便是真的了。」
從以上詹姆士真理論看來,它結合傳統的對應說(TheoryOfCorrespondance)與融貫說(TheoryofCoherence)。
因為它一方面強調真理必須與其他真理相諧和,以彌補對應說將認知圖像化、固定化的缺失;
另一方面,他注重真理在經驗上的實證,而修正了融貫說不能落實到經驗上的毛病。
綜合地看來,我們可以說詹姆士深切地感受到思想對現實人生的嚴肅意義,因此他堅決地認為,哲學家應該讓世人明瞭:哲學決不是與人脫節的玄妙思辯,而一些哲學問題與哲學爭論,與人生更是息息相關,因為對於這些問題採取任何立場,都必然同時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模式,以及這種行為的後果。
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上,詹姆士是唯一像蘇格拉底那樣,能夠正確地將哲學與人生的關係,予以親切剖析的人。
不過,就其真理論而言,雖然他的說法並不是生意人的哲學(真理之特性是兌現),但是仍有些不圓滿之處。
因為當他宣稱「真理就是有效果」時,是否「一切有效的觀念都是真的觀念」呢?
這是很有問題的。
因為,不真實的思想有時也會對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可是我們卻不能因為它有效果,即認為此思想為真。
同時,所謂有效果或無效果(Workordonotwork)是否有理性認知上的客觀意義,若有,則實用說的真理論,最後仍要訴諸於對應說的真理論。
(黃慶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