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革命史蹟●萍瀏醴之役】 清光緒三十一年(西元一九○五)秋,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於日本東京,未久,國內即發動大規模之革命軍事。
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之洪江會頭目李經其、蕭克昌、龔春台、歐陽篤初、姜守旦、王勝等,久懷揭竿而起之志,同盟會員蔡紹南、柳藩國等乃發起陳天華、姚宏業二烈士追悼會,從而鼓動之,而劉道一亦由日返湘,鼓吹革命,於是群情激盪,遂於翌年十月十九日,在萍鄉之上栗市,猝起發難。
黨眾聚集三萬餘人,分兵為三路:一趨瀏陽、醴陵,進窺長沙;
一踞萍鄉之安源礦山為根據地;
一從萬載東出瑞州、南昌諸郡,以援應長江。
瀏陽之軍先發,萍鄉次之,而得礦工響應。
醴陵清軍防營,亦反戈相向。
長江各省會黨皆聞風而起,聲勢浩大。
清廷傳檄鄂、贛、湘三省督撫,遣兵五萬大舉圍攻。
僅及一月,此轟轟烈烈之軍事行動,終告潰敗。
義軍舉事消息傳至東京後,同盟會員莫不義憤填膺,亟思飛渡內地,身臨前敵,日至機關部請纓投效者甚眾。
此役雖揭奉中華民國政府之名義以為號召,實純出於黨眾之自動,事先並未與同盟會總部聯絡,臨事毫無準備,赴援不及。
義師失敗,蕭克昌、龔春白、蔡紹南均殉難。
時劉道一在長沙謀接應,不成,被清吏逮捕,搜出「鋤非」之印章,引漢書「非其種者鋤而去之」句,羅織成罪,竟被害,國父詩以悼之。
(黃光學)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