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革命史蹟●陽明山會談】 中華民國政府為確保反攻復國戰爭的勝利,除了有形的物質力量必須更進一步的充實準備外,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
所謂精神力量,即是全國軍民以及海外僑胞,都要在反攻復國的總目標下,貢獻其聰明才智與能力,從各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戰線,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民國五十年四月,行政院以中國國民黨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促進海內外反共愛國人士團結合作案」,移請辦理,乃審度當前情勢,認為該案亟應早日實現,在尊重憲法精神,貫徹反共抗俄國策之原則下,邀約海內外反共人士分批舉行會談,因會談地點在陽明山,故定名為陽明山會談。
關於會談的內容,陳副總統兼行政院院長誠曾指出下列四項要旨:一、商討反攻復國大計,積極解救大陸同胞;
二、加速復興基地的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的生活,充實反攻力量;
三、加強海內外團結,一致為復國建國而努力;
四、交換對政府應興應革的意見,造成更多的成績和更大的進步。
陽明山會談,最初的決定是準備分為四次舉行:第一次以經濟發展為主題,第二次以文教建設為主題,第三次以政治問題為主題,第四次是綜合性的。
因第二次會談舉行後,適值中國國民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行將召開,大會中擬就團結海內外反共力量加以檢討,並作進一步之策進,第三次會談遂決定暫時停開。
嗣後,九全大會決定建立反共建國聯盟,此為較會談方式更具體的辦法,故陽明山會談原定之計畫,即因之中止進行。
陽明山第一次會談,係於民國五十年七月一日至七日舉行,以「經濟發展問題」、「財政金融問題」、「外匯貿易問題」等為主題,出席者國內農、工、商業界及海外工商界人士,石鳳翔、林歡邦、游彌堅、施性水、陳光甫等共八十一人,政府重要人員,尤其是財政、經濟、金融主要人員均列席。
第二次會談於同年八月二十五日至三十一日舉行,以「大陸光復後教育文化重建問題」、「當前教育措施問題」、「文化建設與新聞事業問題」為主題。
出席者含國內外教育學術界毛子水、唐君毅、吳經熊、吳大猷,新聞界李覺之、朱聞義等九十五人。
國內大專院校負責人胡適、錢思亮、劉季洪、梅貽琦、李熙謀、杜元載、林致平、閻振興、盧政德等列席。
會談經過及其結論曾印成陽明山會談實錄,以覘兩次會談成果之豐碩。
(宋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