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革命史蹟●黃花岡之役】 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國父時在美國,乃取道檀島,轉赴南洋檳榔嶼,召開幹部會議,決傾全黨之人力財力,於廣州作大規模之一舉。
國父並遠赴歐美致力籌款,而命黃興、趙聲、胡漢民等,赴香港經營革命軍事。
設立統籌部於香港跑馬地三十五號。
眾舉黃興為統籌部部長,趙聲副之。
統籌部下設各課,分職任事,以胡漢民為祕書課長,姚雨平為調度課長,趙聲為交通課長,羅熾揚為調查課長。
陳炯明為編制課長,胡毅生為儲備課長,李海雲為出納課長,洪承點為總務課長。
另置實行部,專任製造炸彈及暗殺工作。
外設放火委員,入旗界租屋九處,俾起義時縱火,擾敵軍心。
時長江各省布置亦定,以兩湖居全國中樞,形勢險要,得之足以控制清廷。
遂由居正、田桐等在武昌設立機關,焦達峰、謝价僧等在湖南設立機關,部置一切,俟廣州發動,即起響應,以定中原。
至西元一九一一年三月十日人以運動廣州新軍、防營、水師、民團大致成熟,遂開發難會議於統籌部,計畫征集同志八百人為選鋒,以趙聲為總司令,黃興副之,決定分兵十路進攻廣州各要隘。
黨人從香港陸續入廣州後,暗設機關,外標公館之名,以女同志飾眷屬,掩人耳目,每佯為嫁娶,辦喜事,以轉運軍械。
原定三月十五日舉事,十日,忽南洋歸來黨人溫生才在廣州謀刺水師提督李準,而誤殺將軍孚琦。
清吏驚懼,戒備愈嚴,遂延期至二十九日發動。
二十五日黃興率同志先入廣州,風聲已露,清吏調兵增防,並搜索黨人。
二十六夜,興快電港「省城疫發,兒女勿回家」,同志相顧失色,遂多散去。
至二十九日,機關已破獲兩處,事急不及再延,興又電港「母病稍痊,須購通草來」,港中黨人遂分兩批進省,朱執信、何天炯、譚人鳳、林直勉等早輪先行,趙聲、胡漢民乘晚輪入城,並電興展期一日。
惟事機益迫,萬不及待,咸謂以其束手就縛,毋寧冒險行事。
至下午五時半,黨軍緊急集合,分四路進發。
黃興率一隊由小東營政兩廣督署,以白巾纏臂為誌,執手槍炸彈。
林文、何克夫、劉梅卿等吹螺角為號,一時鳴嗚聲動,風起雲湧,直撲而前,途遇警察皆槍殺之。
疾行至督署,殺其衛隊管帶。
衝入署內,衛隊憑欄倚柱狙擊,黨軍擲以炸彈,不敵,棄械請降,求為引導,遂直入內進。
黃興與林文、朱執信、李文甫,嚴驥等搜索前行,粵督張鳴岐聞變已遁,遂舉火而出。
及行至東轅門,遇李準衛隊衝來,林文向前招撫,忽彈中腦立仆,興亦負傷,右手斷兩指。
時黨軍勢漸不支,乃分三路突圍。
以徐維揚等數十人出小北門,擬與新軍接應;
以劉梅卿等攻督練公所;
黃自率方聲洞、羅仲霍、朱執信等出大南門。
至雙門底,忽遇防營,係約定響應者,哨官溫帶雄,欲率部往水師行臺擒李準,猝遇黨軍。
方聲洞見其未佩臂號,且舉槍相向,立發槍斃哨官。
遂至互相殘殺,登時硝煙漫空,彈如雨注,聲洞亦中彈而死。
興且戰且前,四顧所部不見一人,乃以肩撞破一小店門,入之,從內放槍,擊退防營士兵。
後化裝遁至機關部,女同志徐宗漢為裏傷救治,後護送至香港。
劉梅卿至蓮塘街,復遇喻培倫等一隊,與防營正酣戰,遂加入抵抗。
至夜九時,折至大石街,黨人大半傷亡。
徐維揚等往小北門,途中見清兵分頭攻擊,於是遣徐滿凌等至洛城街,以拒觀音山之兵。
維揚則率一部向司後街,拒水師行臺之兵,不敵,繼謀襲擊飛來廟,奪械彈庫亦不成,而彈已盡,遂各散去。
徐滿凌等轉戰至小北門高陽里口,復遇防營大隊來攻,乃入源盛米店,屯米袋作壘,與敵死拒。
支持一晝夜,防營縱火焚店,除陣亡者外,餘均被擒。
趙聲、胡漢民等率港中黨人二百餘人,於二十九晚來省,三十晨抵達,而事已敗,又以城門嚴扃不得入。
趙聲猶欲往順德促約定民軍攻省,及獲知黃興去處,亟往見,兩人相抱慟哭。
此役黨人被俘者甚眾,張鳴岐、李準親自鞫訊,莫不悲壯激烈,慷慨陳詞,而從容就義,甘死如飴。
清吏對諸烈士遺體,不勝其蔑視,至四月三日始通知各善堂收殮,以次移置諮議局前曠地。
黨人潘達微以諸烈士為國捐軀,皓皓俠骨,應妥為營葬,商之廣仁善堂,善董徐樹棠有地在沙河馬路旁,名紅花岡,青草白地,可稱淨土,願獻為葬地,並任棺殮營葬諸事。
達微遂於四月初四親督仵工,收殮遺骸。
舁至葬所,點檢得七十二具,世遂稱七十二烈士。
營葬既畢,事亦洩於外。
平民報揭載之,標題為「諮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岡上黨人碑」。
紅花岡改稱黃花岡,從此黃花晚節與青山忠骨,共垂不朽。
此役集革命黨之精英,與清廷為最後之一搏,事雖不成,而影響所及,國內民氣沸騰,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有武昌大革命之成功。
後方聲濤募修黃花岡烈士墓園,林森復醵資建紀功坊墓亭,表列喻培倫、林文、宋玉琳、方聲洞、饒國樑、林覺民、李文甫、林尹民、陳文褒、李德山、陳與燊、羅仲霍、龐雄、陳可鈞、饒輔廷、陳更新、馮超驤、劉元棟、李雁南、劉六符、李炳輝、李文楷、李晚、郭繼枚、余東雄、黃鶴鳴、杜鳳書、徐培添、徐進、徐廣滔、徐臨端、徐禮明、曾日全、江繼復、徐熠成、徐日培、徐容九、徐滿凌、徐茂燎、徐佩旒、徐廉輝、徐松根、徐保生、徐昭良、徐應安,韋統鈴、韋統淮、韋樹模、韋榮初、林盛初、秦炳、周華、陳春、馬侶、勞培、游壽、石德寬、程良、林修明、周增、羅坤、陳潮、黃忠炳、王燦登、卓秋元、胡應昇、魏金龍、陳清疇、陳發炎、羅乃琳、林西惠、張學齡七十二烈士。
後悉死難於是役者仍有徐國泰、華金元、阮德三、陳甫仁、嚴確廷、黃雲卿、羅進、羅幹、羅聯、羅遇坤、張潮、陳才、陳福、李祖恩等十四人,亦補刊墓碑,以傳來世。
此為國父第十次革命起義。
(黃光學)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