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軍事●牧野之戰】 牧野(河南淇縣)之戰,是周武王滅商王受(紂)的一次大戰役。
商周是東西對峙的兩大氏族。
商王朝據地,以今山東省中部(曲阜),西河南省北部(安陽)為中心;
盛時四征不庭,其勢力遠播,東自今朝鮮半島(平壤),西至陜西省涇渭下游,北自今河北省易水南北,南至江淮湖湘。
姬周氏族被征服,曾受封為侯、伯(霸)。
周氏族世居今陜西省涇渭盆地,至太王古公亶父自邠(今縣)遷岐(扶風附近)定居後,與居今渭水中流的姜氏族,結為姻盟,開始反商。
古公卒,傳位幼子季歷,而季歷英武,四征不服,建邑於畢(咸陽附近)。
季歷卒,子姬昌立,國力更強,滅崇而建豐、鎬二都邑於崇之故境(豐水東西兩岸)。
又展開與諸夏氏族?
聯盟,擴大勢力,同時在豐、鎬二都整軍經武,諸侯莫不畏威懷德而歸附。
又擢用太公望,擴大姬姜兩氏族聯盟,故至其末年,周之勢力已控有天下三分之二,是為周文王(平虞芮之訟後已稱王。
時其疆域,約自今太行山、嵩山東麓,豫平漢鐵路以西皆屬之)。
商王受此時,則侷處於上述魯、豫中心地區。
文王卒,子武王發繼立。
時商王受困處於豫北一隅之地,而其上下又益沈湎於酒,賢者離心。
於是周武王遂展開滅商的牧野之戰。
商代是一農牧經濟社會,畜牧仍為主業,牧野就是商王朝的大牧場。
其地北自今湯陰縣,南至黃河北岸,東自河北省南部,西達獲嘉縣,方圓數百里。
周武王於文王稱王後之十一年(武王繼位第三年,西元前一○七二)十二月(商朝的正月)初一日庚寅,在畢集中周師,準備東伐。
按畢至盟津(河南孟縣)距離,直線約為四百公里,相當於千華里之譜,以每日行程四十華里計。
至同月二十九日戊午一個月的行軍(含中途宿營休息),始可到達盟津渡河點。
周師自畢東出時,分為三個縱隊前進:一沿渭水、黃河水道順流東下,一自黃河北岸,一自黃河南岸並進。
沿黃河南岸東行之軍,抵達洛邑(洛陽)附近時,再分三個縱隊向三個渡河口渡河:一自盟津,一自鮪水口(鞏縣北),一自東虢(汜水縣北)。
是月三十日己未,三路均渡河畢。
此時商賢臣膠鬲亦適時到來迎謁武王,並告以商朝內情,相約以進軍之日期(甲子)到達商郊。
於是武王發布伐紂宣言(牧誓)。
休軍一日,即急急進襲商都。
周師自盟津集中地至商都朝歌(汲縣),距離約三百華里,若急行軍三天可達。
由於商守衛牧野疆境的甸候不抵抗,武王自率一路之主力軍,遂經戚、百泉(輝縣西北)以急行軍前進,至翌月(一月)初四癸亥之夜到達商都之郊布陣,準備明晨攻擊。
商王受方面,則於聞周師來伐時,即徵近畿諸侯及淮夷兵入援。
大約各援軍至一月初,陸續到達商都朝歌,於是紂王大事勞軍,連日與諸軍痛飲,癸亥夜商朝上下喝得酩酊大醉。
至天明時聞周師已到達近郊,即出軍布陣,並準備先行祭日,然後迎擊周師。
當周師布好陣勢後,天方破曉(時為一月初五甲子),往前望見商軍正在布陣,見其旗幟紛立如林一般。
武王遂乘其祭日,尚未準備迎戰之際,即麾尚父率「擇車百輛,虎賁之卒四百人為先鋒」,衝紂軍之陣,武王率主力軍虎賁三千,甲士四萬五千人繼之而進。
商師醉不能戰,乃大崩潰,而被策反的商師及淮夷兵又倒戈,引周師衝擊,所以僅鏖戰終日,「血流漂杵」,遂擒紂王惡臣百人惡來等。
紂王已敗,是夕奔還,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
武王已勝,持大白旗麾諸軍追擊紂王。
商之宗室支庶及民眾皆迎降於郊。
武王遂進至紂王死所,對紂屍射之三發,而后下車以輕劍擊之,斬之以黃鉞,懸紂頭於大白旗之上;
然後又馳至紂之嬖妾二女之所,二女亦皆已縊自殺,武王又射之三發,右擊之以劍,斬之以玄鉞,懸其頭於小白旗之上。
牧野之戰至此告終。
(李震)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8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