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軍事●武漢會戰】 民國二十七年,對日抗戰第二年六月,日軍佔徐州後,向皖中合肥、正陽南下;
同時,長江下游日軍,亦溯江向大通、安慶西進,企圖會攻武漢;
其進犯兵力為華中派遣軍之第二軍(四個師團),及第十軍(五個半師團),並挾優勢之海空軍而來;
國軍第五戰區(江北),及第九戰區(江南),利用皖鄂豫邊境之大別山、贛北之鄱陽湖,及長江兩岸之丘陵湖沼地帶,配合海空軍之協力,進行持久作戰。
自六月至十月,於長江南岸之九江、廬山、萬家嶺(德安、瑞昌間),北岸之安慶、黃梅、廣濟、武穴、田家鎮,及大別山區之富金山(商城東南端)、潢川,與信陽等地,節節抵抗,予敵重創,尤其於十月十日,萬家嶺附近之戰,殲日軍四個聯隊之眾。
日為迅速解決侵華之戰,自華中、華南同時進軍,於十月十二日開闢華南戰場,在大亞灣登陸,二十一日陷廣州;
華中方面亦配合積極進犯,沿長江西進之敵,攻抵湖北陽新、大冶,迫近武昌;
大別山之敵,陷黃陂,策應信陽南下之敵,會攻漢口;
武漢至此,已無固守價值,且外圍已奮戰五月,達成持久消耗敵人之戰略目的,遂按預定計畫,於十月二十五日放棄武漢,保全國軍實力,向西南轉進;
我最高統帥蔣委員長於十月三十一日發表「武漢撤退告全國軍民書」,宣示「寧為玉碎,毋為瓦全」抗戰到底之決心,鼓舞全民繼續抗戰。
日軍占武漢後,因遭我打擊,損失重大,一時亦無力再進,至十一月十二日,停止於修水─通城─岳陽之線,本會戰結束。
(李克治)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