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軍事●武經七書】 宋神宗元豐間,頒行武學,以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號曰七書,合稱武經七書。
一、孫子:姓孫名武,春秋吳國將軍。
孫子十三篇是我國兵學經典,計分: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
首論戰爭指導,主張慎戰、謀略、集中、速決、全勝;
次論用兵原則,強調主動、機力、優勢、奇正、攻勢;
終論敵情、地形、發揮戰力、轉弱為強、轉劣為優、精神威力、特種戰法(火攻、用間)。
各篇自成單元,脈絡一貫,總賅以戰勝為目標。
二、吳子:吳起與孫武併稱,孫吳兵法聞名於世。
本書是吳起對魏文(武)侯談話的言論集,計分: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六篇。
論到富國強兵、料敵戰備、選將用兵、激勵士氣、戰爭原則。
全書主旨,乃為安國治軍,用兵大計。
三、六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又名呂尚或呂牙,生於殷商末季。
輔佐武王伐紂滅殷,建立周朝。
六韜是對文(武)王談話紀錄。
文韜說明治國安民,對友對敵準備事項;
武韜說明對敵謀略,全勝之道;
龍韜說明軍政與軍令問題;
虎韜說明武器裝備戰略戰術運用;
豹韜說明特種作戰要領;
犬韜說明戰法等事。
四、司馬法:戰國時官職,作為書名。
齊威王集古兵法,使司馬穰苴編撰成書。
共分五篇。
仁本和天子之義,說明用兵原則,君王之道,以仁義為本,用兵要出師有名,以戰止戰,為全書主旨;
定爵說明平天下戰爭準備及戰守之法;
嚴位和用眾說明作戰指導,戰法運用,以道勝、威勝、力勝,以致全勝。
五、黃石公三略:圯上老人黃石公,在圯橋授張良書,曰:「讀此書,可為王者師。」
後良相漢王,用此書策略滅秦,以定天下。
三略分三卷,上略,設禮賞、別姦雄、著成敗;
中略差德行、審權變;
下略陳道德、察安名、明賊賢之咎。
全書以政略為主,其思想根據於黃老以柔克剛、以弱擊強、無為而治等推演。
六、尉繚子:尉繚,尊稱子,戰國時人。
曾訪梁惠王。
本書是尉繚子與梁惠王的對話,計分二十四篇:天官、兵談、制談、戰威、攻權、守權、十二陵、武議、將理、原官、治本、戰權、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經卒令、勒卒令、將令、踵軍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
全書說明建國、用兵、兵制、攻守戰法、選將、訓兵、法令、號令、後備兵力,及軍隊教育、軍令等事。
七、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太宗李世民,隴西人,文武全才,在位二十三年,政績彪柄,世稱貞觀之治。
李衛公李靖,字藥師,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
通書史,輔佐太宗平定天下,勳功至偉。
本書問對紀錄九十八則。
無連貫性,著重用兵原則、原理的探討、奇正虛實、古今戰爭得失的評論,以及選將、軍制、陣法、軍事教育和邊疆問題,多為治國安邦要務。
(劉本厚)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