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亞洲】 亞洲,占世界最大面積的歐亞大陸的大部分。
東為太平洋,南為印度洋,北為北極海,西為烏拉山脈到地中海之東,而與歐洲為界。
總面積為二千七百五十八萬平方公里,人口二十三億五千五百萬人(西元一九七七年)。
由大陸中央向南有世界屋脊之稱的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天山山脈、伊蘭高原等東西相聯,其北有蒙古高原、西伯利亞低地與高原,南有德干與阿拉伯高原。
黃河、長江、恆河、印度河等之中下游形成廣大的平原。
由大陸東部往南部有許多半島與島嶼,其外圍形成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南海、孟加拉灣、阿拉伯海等。
亞洲由於土地廣大,地形複雜,氣候亦錯綜複雜。
西伯利亞冬季寒冷,北極海沿岸則為寒帶的凍土帶,其南為亞寒帶的針葉林帶。
由遠離海洋的內陸到西南部,則為綿延的廣大沙漠及草原。
更南則為熱帶雨林與熱帶莽原,東部溫帶區域則屬季風區城。
這個區域一般言之,高溫多雨,是為生產稻米與旱作的農業地帶。
亞洲人口多半分布於季風區域,其地以農業為主。
乾燥區域則人口稀少,過著遊牧生活,近年來這些地區也開始農業與礦業的開發。
中國、印度、西南亞是為古文明發源地區,近代多成為歐洲各國的殖民地。
一般言之,居民生活均甚貧窮。
然而自民族自覺後,相繼獨立。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國家相繼出現。
這些國家正為產業的發展,與生活水準的提高而努力,但多半需要其他先進國家在經濟與技術上的援助。
東亞各國亞洲東部有中國、日本、韓國。
這些國家均為有古文化的國家,其中中國為世界人口最多,面積第三位的國家。
其居民大部分為漢族,北部與西部邊界與南部丘陵地區,有風俗習慣不同的蒙古、西藏、維烏爾等許多少數民族。
從北部到西部有廣大的蒙古高原、青康藏南原,與天山山脈、崑崙山脈。
由這些山地流出的黃河與長江流域,形成廣大的盆地與平原。
華北平原的海岸有遼東與山東兩半島,其間有渤海。
華南地區則多丘陵,形成沈降式的海岸。
由北向西的內陸是為乾燥區城。
東北與華北雨量較少,夏冬氣溫溫差大。
由華中到華南,季風影響漸強,雨量也逐漸增加。
有悠久歷史的中國以產米、小麥、茶、棉、大豆、玉米等為主,是為世界有名的農業國。
但由於人口眾多,耕地面積狹小,且常遭災害。
中共以人民公社進行農業共同經營及綜合開發,擴大耕地,防止災害。
但由於共產制度下失去自由而減低生產意願,影響生產甚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大礦產與工廠幾乎均屬外國資本,戰後,改為國營。
煤、鐵等礦之資源豐富,內陸油田等的開發頗有進展。
綿紡織業相當發達,今日已成為棉紡織品的輸出國。
現正努力於重工業鋼鐵、機械與日用消費財工業等之生產。
有廣大臺地興低地的北部,過去以車馬為交通工具。
以水運為主的南部,則多利用船隻,故有南船北馬之稱。
但到最近興建了聯絡內陸與海岸的鐵路與公路,航空路線亦有所增加。
現已有鐵路延伸到新疆。
以下依自然與產業情況,分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與邊疆五區敘述之。
重工業的東北:東北有豐富的鐵礦與煤礦,今日是為主要的重工業區域。
有撫順等煤田,松花江與鴨綠江有發電廠,提供了本區域工業發展的動力。
哈爾濱、瀋陽、旅大是為工商業中心。
東北平原冬季雖然寒冷,但夏季高溫多雨,盛產蘋果、小米、小麥、大豆、玉米等。
農產加工業也相當發達。
黃河與華北:黃河中游為廣大的黃土高原,下游的平原自古即有頻繁的水旱災,歷代帝王在治水方面下過不少功夫。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淮河的水壩、黃河三門峽水壩等建設,成為治水、灌溉、發電等多目標的綜合開發事業。
本區域盛產小麥、小米、大豆、綿花等。
此外,有豐富的煤、鐵礦儲藏。
太原、大同已成為鋼鐵工業中心;
天津、青島則成為棉紡織工業中心。
北平是為古都,今日已成為人口眾多的大都會,是為文化中心。
其附近的開灤煤磁,則以煉鐵用粘結煤出名。
長江流域的華中:長江中游平原的開發,遲於華北。
它是中國主要的米倉,亦盛產小麥、棉花、茶、蠶絲。
下游廣大的三角洲,與鄱陽湖、洞庭湖岸邊,水渠甚為發達。
四川盆地的重慶以煉鐵業為主。
中游的武漢亦為重要煉鐵中心。
戰後完成橫斷長江,聯接南北的縱貫鐵路。
此外,在長江口附近的上海,是為中國第一大都市,同時為最大的貿易港,亦為棉紡織、機械、肥料等工業的中心。
二穫的華南:華南有溫暖的氣候。
珠江流域的平原,稻米可二穫,同時盛產蠶絲、茶、甘蔗等。
但因平原狹小,人口密度高,工業落後,故華人多前往東南亞冒險開墾或經商。
山地產錫、銻、鎢、水銀等。
廣州是為華南主要都市。
香港是英國入侵東亞的根據地,今仍為英國所據有。
其地以轉口貿易著名,今日棉織品、雜貨、電子等工業亦相當發達。
台灣盛產米、甘旅、茶、香蕉、鳳梨,山地多森林。
現在輕工業甚發達,重化學工業正積極發展,其中尤以鋼鐵、石化、造船、汽車等工業為然。
台北人口二百萬人,是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基隆港與高雄港是為對外的貿易港。
西北部的邊疆:塔里木盆地與青康藏高原是為未開發的草原與沙漠,人口密度低,依然過遊牧生活,但近年來有定居的趨勢。
最近有公路的興建,及油田、煤田的開發。
蒙古以蒙古包為家屋。
遊牧民已逐漸開始定居,進行農耕與畜牧加工。
人民多信奉佛教支派的喇嘛教。
東北亞包括日本與韓國。
朝鮮半島今以北緯三十八度為界,分為南韓與北韓。
山脈南北縱走,平原見於西部與南部。
北部多寬廣的高原,南部受季風影響,夏季多雨,向北漸成大陸性氣候。
南部盛產稻米、棉花,北部產小米及玉米等旱作。
南部棉紡織工業甚發達,現正積極發展重化學工業中。
首都在漢城,外港為仁川。
漁業根據地的釜山,亦為工商業中心。
北部鴨綠江有水力發電,提供興南等地肥料、煉鋁、機械等工業的發展。
平壤附近有鐵礦、煤田,機械工業相當發達。
日本由四大島及許多小島所成。
國土百分之八十為山地,平地僅占百分之二十。
山地多緩坡地、高原及火山。
因位於溫帶,四季分明,夏季盛吹高溫多濕的東南季風,冬季則改為大陸性西北季風。
農菜以米、麥、大豆、甘藷、馬鈴薯、蠶絲、蔬菜、柑橘、蘋果、菸草等為主。
森林占全國百分之七十,水產產量占世界第一位。
近代工業集中的京濱、阪神、中京(即名古屋)、北九州四個工業地帶。
重化學工業占日本總工業生產值的約百分之六十。
東南亞中南半島山脈南北縱走,其間挾有湄公、湄南、伊洛瓦底江等河,其出口處每成三角洲,其耕地多為水稻田,可二穫。
泰國、緬甸、高棉有米輸出印尼、印度、日本、錫爾,而曼谷、仰光、西貢為其輸出港。
中南半島盛產橡膠、甘蔗等經濟作物。
另外,緬甸、泰國產檀木,北越產無煙煤。
馬來西亞由馬來半島與婆羅洲北部所組成。
終年高溫多雨,過去盛產橡膠。
錫產約占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
新加坡為馬來半島南端的國際轉口貿易港,集中東南亞生產的米,橡膠、錫、石油等,轉口到歐美與日本等地區。
印尼由許多島嶼所成。
爪哇多山,產稻米,但因人口多,糧食不足。
另產甘蔗、橡膠、茶、奎納、香料、石油、錫、礬土等。
菲律賓亦由許多島嶼所成,產可可、椰子及馬尼拉麻、糖、木材等。
南亞印度為古文明發源地,近三百年來受英國支配,印度人倍奉印度教。
巴基斯坦及孟加拉信奉回教,錫蘭則多信奉佛教,而且各自獨立成一國家。
喜馬拉雅山脈以南有恆河、印度河沖積所成的大平原。
其南有德干高原,其地終年高溫,夏季吹西南季風,是為雨季。
這時印度半烏西岸、錫蘭等地多雨。
冬季盛吹大陸乾燥的東北季風,這時除錫蘭外,均呈乾季。
西北部則終年少雨,而成沙漠。
南亞為大農業區域,農民占總人口百分之七十。
產米、麥、甘蔗等。
稻米見於恆河、德干高原東海岸各地,小麥則分布於少雨而有灌溉的傍遮普地區及恆河上游。
因多貧農且多災害,每年由外國輸入糧食不少。
此外,黃麻、棉花、茶,亦為主要作物。
過去印度為英國最大的棉製品市場了。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紡織工業,今日已成為主要綿紡織輸出國。
德干高原東部有鐵礦、煤、錳、礬土。
加爾各達附近有機械、化學等工業。
巴基斯坦以小麥、棉花為主要作物,其最大都市卡拉次為貿易港。
孟加拉國以農業立國,盛產黃麻、米、茶等。
錫蘭則為茶、橡膠、乾椰肉(Copora)的產地。
首都可倫坡是為印度洋航線的重要港口。
西亞自古即為亞洲與歐洲交通上必經之地。
到二十世紀由於開發石油以後,遂為世界所重視。
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兩流域,是古代文明發源地,經波斯、阿拉伯文化,前後有過許多國的興起敗亡。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民族運動高漲,各國相繼獨立。
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而與周圈的阿拉伯民族相爭至今。
本區有世界最大的油田,估計本區占世界石油儲藏量的百分之六十,生產量占百分之十八(僅亞洲部分,一九七七年統計)。
今日產油國利用石油為手段,與工業國家鬥法,遂引起一九七三年以後世界性石油危機,由此影響到世界不景氣。
本區有希臘正教、回教、猶太教,而耶路撒冷與麥加為宗教勝地,每年招來眾多巡禮者,形成相當複雜的宗教與民族問題,因而影響及於國際政治與經濟的緊張。
(嚴勝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