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個人主義】 在哲學上,認各個實在體之存續及發展為有價值者,曰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此學說在古希臘哲學界占重要地位;
經阿里斯蒂帕斯(Aristippus,西元前四二五~前三六六年)創立而為著名之學派。
阿氏本非洲施勒尼(Cyrene)富家子,至雅典,師事蘇格拉底。
蘇氏歿後,行遊諸邦,仕於米底亞之第奧斯克(Deiokes)王朝。
老歸鄉里,授徒講學。
取其師蘇氏福德合一之說,加以推衍而創立個人快樂說(IndividualisticHedonism),一作主我快樂說(EgoisticHedonism),是為當時個人主義學派之典型代表。
此學說主張,以為善即是幸福,即是快樂;
以個人快樂為道德價值之最後、最高標準。
阿氏卒後,其女亞拉提(Arete)及其子等繼其說,世稱施勒尼學派。
後繼之者有希臘晚期著名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前三四一~前二七○)再推衍阿氏之說而創快樂派學說,主張人不為物所拘,而自得幸福。
伊氏在雅典設校講學,垂三十年;
素儉逾恆,徒輩崇敬,其學特成一派。
在教育上,以發展個人特性,培養個人人格為主旨者,亦曰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教育相對待。
在倫理學上,以個人之幸福為道德為目標者,亦曰個人主義,或稱個人快樂說。
在政治學及經濟學上,重個人之人性尊嚴、獨立自由、權利幸福等,以為國家不得干涉侵犯,應任其自由發展、自由競爭者,亦曰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在歐美普遍流行,至今不衰。
中國在戰國時代,亦頗流行個人主義思想,而以楊朱為代表。
楊氏主張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其遺書不傳,戰國以後,其學衰微。
(鄧璞磊)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