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商學●生產管理工程】 一、管理之義念生產管理,具有廣義及狹義兩種:狹義係指如何計畫與管制生產工作;
廣義即指一切與生產有關的企業經營全般機能的配合與發展。
總之,生產管理的目的是「以經濟的原則有效的應用設備、原材料與人力,使能在規定期間內製造一定的、所需要的品質產品之各種活動。」
當然生產管理也包括成本的有效控制,亦應有良好的計畫與綜合的管制,才能使預定目標按部就班逐漸完成。
事實上,計畫與管制就是為了實現消費者的要求產品機能、品質成本及交貨期限,各種條件之生產活動管理為一合理化的手段,使之更廣泛、更積極,並更有彈性,不必固執於傳統的方法,能符合管理的目的與條件,就可以隨時應用,期使企業經營達到至善至美之境地。
二、生產管理的發展生產管理係以工場管理、時間研究及工作研究等為根底。
亦是由單純手工業邁向自動化工業長足進步之基淵。
由甘特圖之日程計畫演變到計畫評核術PERT。
生產管理有四個時期(一)生產製造時期:工業產品之重點在製造技術上,生產管理是配合生產而存在。
(二)銷售時期:經濟力成長,使大量生產的技術與設備影響市揚,產品多了,因之須極力銷售。
(三)製造市場需要時期:市場供需失去平衡,引起急烈之競爭,生產計畫必要配合市場,因此市場需要已優先生產了。
(四)創造市場時期:企業觀念與新技術之革新,支配了生產方式,從消極的適合市場需要,變為創造需要。
因之,企業之成敗關鍵端賴於創造市場之努力而定。
三、生產管理基本原則(一)計畫完整影響管理:生產計畫不穩定,使製造中止、產量變更、臨時訂貨及交期變更,使生產混亂、效率低落,在製品及成品增加存量。
日程計畫的預定與緩急的指示不全,無法按順序生產,存量計畫不妥,以致有批量少的生產,或因原料不繼,使生產停頓。
(二)生產型態不同,制度與程序亦有影響:以多種少量訂貨生產(個別生產)、大量生產(大批大量生產)、連續生產(製造加工生產)、組別生產(批別生產)等,應決定管理制度的手續,視不同情況考慮基本型態組合。
四、結論-管理者之企業經營從世界的趨勢,與生活水準的提高,薪資必然上昇,加上雇用生產人員水準亦相對提高,企業者為克服競爭,只有加強生產管理,不斷增加產品價值,方有利潤。
總之,企業者為了加價值,從事經營、管理工作焉能缺如。
(邱)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8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