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軍事●古寧頭之戰】 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大陸變色,是年十月十七日,匪陷廈門後,國軍退守廈門港外之金門島。
島隸福建省治,設縣,面積一六一.四平方公里,形如啞鈴,東西長十六公里,南北蜂腰部僅三公里,島東部有北太武山,海拔三二六公尺,雄瞰全島,為作戰要點,西北端即為古寧頭;
金門形勢重要,控閩南泉漳二府海口,及廈門港之咽喉,北與馬祖島相鄰,形成臺灣海峽之前哨,屏衛臺澎,為必守之要地,金門防區含金門本島、列嶼島,及大擔、二擔等衛星島群,初由國軍第二十二兵團防守,迨大陸戰事全面失利,我政府乃急令第十二兵團率第十八、十九兩軍馳援,於十月十二日先頭到達,至十月二十五日夜戰事發生,兩軍皆已趕抵金門,參加作戰,實為本戰大捷之關鍵。
匪軍攻金兵力為第十兵團之第二十八、二十九兩軍之各一部,計八個團,一萬五千餘人,其突擊梯團九十餘人,於十月二十四日十九時頃,在蓮河、澳頭一帶乘機帆漁船兩百餘艘發航,並在大伯、小伯、大嶝、小嶝、角嶼等小島配置砲兵,行火力支援,向金門渡犯。
至二十五日二時許,船團受風浪影響,飄流至金門古寧頭迤東至壟口海岸登陸,以人海戰術向島內突入,同時其後續部隊陸續渡海增援,我守備該正面之第二○一師奮力抵抗,蓋以海島作戰空間有限,必須全力速決,我乃由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統一指揮第一一八、十四、十八、十一等師,及戰車第三團第一營(欠一連),在砲兵四個連支援下,施行反擊。
如圖1。
我海軍艦艇十艘,及空軍各大隊亦均參加作戰,截斷匪之後援,地面作戰寸土必爭,戰況極為慘烈,我步戰砲密切協同,將匪船破壞,斷其歸路。
至二十六日十一時,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到達金門,接替全防區指揮權,調整部署,再行猛攻,我士氣大振,將匪完全包圍於古寧頭地區,逐屋進攻,直至深夜,二十七日一時頃,始全部肅清。
計生俘六千餘人,斃匪約四千人,鹵獲大小砲一二四門,輕重機槍一二八五挺,各式步槍二、二五八枝,我官兵負傷一、九八二員,陣亡一、二六七員,其中第十四師第四十二團團長李光前忠勇成仁,金門軍民立廟供奉,至今香火旺盛;
此戰遏止了共匪的攻勢,扭轉全局,穩定了反共復國基地臺澎金馬的情勢。
(李克治)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