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 coagulation
【辭書名稱】力學名詞辭典
1.一般
釋義::在液體或氣體中分散的微粒子,集合成為大粒子的現象和成為大粒子時,最後沈澱的現象,均稱為凝聚。
一般疏水性膠體,並不十分安定,因此在自然靜置情況下,也有凝結的傾向,尤其對電解質,特別敏感,即使微量加入,就很容易造成凝聚。
這是因為吸收了和膠體粒子相反符號的離子,將安定性主因的粒子電荷中和了的緣故。
此種離子價數愈大,凝聚的效果亦愈大〔依據休(茲).哈(第)(Schulze-Hardy)法則〕。
當粒子完全失去電荷時,即起急速的凝聚現象。
即使放電不完全的時候,只要電位在某種臨界值以下時,也會引起緩慢凝聚〔依據斯毛路克(Smoluchonh)凝聚速度式〕。
正如像硫化砷膠體與氫氧化鐵膠體那樣,如將持有相反電荷的兩種疏水性物體相混時,就可互相引起凝聚。
也有因加熱、振動、攪和等引起凝聚的情形。
例如將蛋白質加熱時,就會凝聚。
也有在疏水性膠體中,加入某種水性膠體(如膠)時,則不易凝聚(保護膠體),但有時反而更易於引起凝聚(→增感)。
親水性膠體較疏水性膠體更安定而不易凝聚。
例如將膠水(溶液)大量加入非水溶媒之酒精,或加入大量鹽析力很強的硫酸鹽等鹽類時,也會引起凝聚。
這是因脫溶媒作用所致。
凝聚作用,亦可簡單視作「析液作用(coacervation)」。
氣膠體之凝聚,除了因布朗運動之外,還有因亂流或強大的音響等亦可起發。
在亂流的情況下,於氣流中,由於接近的二線間,具有速度差的緣故,促進粒子間之衝突而產生凝聚。
至於音波的影響,會誘發粒子共鳴,增大粒子間的衝突機會,導致凝聚。
一般分離在液體或氣體中分散的粒子時,可利用凝聚現象,將粒子變大,就可使操作更容易進行。
在工業方面,處理懸濁液或乳膠時,可將分散粒子的放電狀態或將二液相間之界面張力,添加表面活性劑或電解質以及調整pH等,使其變化,力圖促進凝聚之後,再正式進行處理。
例如使用三價鋁或鐵離子,作水之去濁方法,高度分散煤漿之添加澱粉的處理方法,添加膠使高濃度之明攀溶液澄清,使用鹽酸作黏土漿之處理,調整pH值,使其達到等電點(isoelectricpoint),作冶金黏泥(slime)之處理,水/油乳液之表面活性劑之處理,添加電解質處理橡膠乳膠等皆是。
例如,若分離氣膠體粒子操作時,在0.1W/cm3程度之音響下,將氣體膠放置數秒間,使其發生適當的振動時,粒子就會凝集,如此分離操作,就很容易進行。
音波集塵器,即依此原理而產生。
凝聚現象,多應用在過濾、動力沈降、沈澱濃縮、離心力分離、集積等工業上所用之分離操作方面。
2.與英文setting之同義解釋:當加水和硬化性水泥這類東西中時,初期還有流動性,但逐漸就會失去流動性,這種現象,可稱作setting,亦稱作凝聚(coagulation)。
這種凝聚可分為開始失去流動性與幾乎完全失去流動性兩個階段狀態。
前者稱為凝聚開始,後者稱為終了。
待凝聚終了後,即進行硬化。
若加水後,瞬間即起凝聚時,稱作瞬時凝聚。
比較在短時間內,才凝聚之現象,就叫作急驟凝聚;
若比較緩慢的凝聚時,又稱作緩慢凝聚。
正常的凝聚,是在加水一小時之後,開始凝聚,而凝聚終了是在10小時以內結束。
舉凡瞬時凝聚、急驟凝聚、緩慢凝聚與假凝聚等現象,總稱之為異常凝聚。
就卜特蘭(Portland)水泥而言,凝聚是其重要的性質,所以如是單獨卜特蘭水泥時,就具有瞬時凝聚的性質,因此就適度的加入石膏調節其凝聚性,使其具有實用性。
至於其他種類之水泥與熟石膏等,也都須要具有適當的凝聚性。
就熟石膏而言,用水攪和成的泥漿,在適當時間內,失去流動性,使其能保持一定的形狀,就叫做外觀凝聚終了。
這是從加水之時間算起至「終了」(結束)之時間為止,所計算出來的時間來表示的。
3.與英文condensation(冷凝)之同義解釋:就氣象學而言,尤其是水蒸氣之冷凝,亦稱作凝聚。
由水蒸氣中生成冰晶的現象,往往亦用「凝聚」二字。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