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阿拉伯文●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Abbsids)是伊斯蘭帝國的第二個王朝。
先後三十七主,五百年。
朝代命名來自穆罕默德叔父之名。
阿拔斯王朝之興起使伊斯蘭文化有了顯著之改變。
翁米亞王朝治下,帝國在敘利亞建都,充分的顯示著阿拉伯的色彩。
阿拔斯王朝治下,在伊拉克建都,帝國由於受波斯人之影響,極度的顯示著高度發展的波斯文化。
阿拔斯王朝於西元七五○年建立。
阿拔斯革命之成功是由於波斯人、伊拉克人與什葉派人三者智慧的結晶。
七五○年,查普河(TheGreatZab)一戰,翁米亞軍敗亡,哈利發末換(MarwnⅡ)遠走埃及,不久被殺。
其族人大都被屠殺,唯阿部都拉哈曼(Abdal-Ra?
mn)倖免於難。
阿拔斯王朝第一位哈利發阿部阿拔斯(Abual-Abbas,七五○~七五四)登位。
奠都於巴格達,由於嗜殺故得「殺人流血者」(as,Saffah)之綽號。
其弟曼叔兒(al-Mansr,七五四~七七五)繼位。
為新帝國立下良基,並徹底驅除什葉派者。
畏懼波斯軍人之跋扈,立意將革命之功臣阿部默斯林誘殺。
阿拔斯王朝至第五位哈利發哈論拉西都(Hrnar-Rashid,七八六~八○九)時國勢隆盛,威振四宇。
據兩唐書記載一云:「阿蒲茶拂(AbuJáfar,即曼叔兒)死,子迷地(al-Mahdi)立。
死,弟訶論(Hrnar-Rashid)立。
…(貞元)十四年(七九八),遣使者含嵯、烏雞、沙北三人朝。
皆拜中郎將,賚遣之。」
哈論拉西都曾攻打拜占庭帝國,並接受其貢物。
哈論拉西都又與查利曼大帝交換使節,為後世留下綺麗的傳說故事。
其繼承人馬門(al-Mamn,八一三~八三二)大事鼓勵藝文翻譯。
各種外文科學書籍,首次大批介紹與伊斯蘭世界。
哈利發馬門死後,阿拔斯王政權開始動搖。
其繼承人哈利發默達西姆(al-Mutasim,八三三~八四二)開始錄用土耳其傭僕為護衛。
而土耳其護衛專橫,引起巴格達城民之不滿,遂迫哈利發遷居於底格里斯河畔沙麻拉(Samarra)行宮,此地成為五十三年之陪都。
從此哈利發成為土耳其軍人之傀儡。
八七○年,來自東非洲之黑奴,在巴素拉地區掀起騷動。
此叛亂歷時十三年,使得帝國民弱財盡。
在北非暴端突起,王朝林立。
什葉脈勢力澎湃疆內,敘利亞與中亞皆成為軍閥割據之局面。
一二五八年,旭烈兀破巴格達,阿拔斯王朝遂亡。
(張日銘)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