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生長季】 對「生長季」下定義或測度某地生長季的長短,頗為複雜且不易:因須顧及各種植物對氣溫的抵抗力、氣溫與生長率的關係,以及其他有關的因素。
因此,在基本上必須以植物學去處理。
在農業地理學中,「生長季」係指某地一年內能夠生長作物的日數,是以農業微氣候的氣溫條件做依據,指出某地一年內能保持容許作物生長所需足夠溫度的日數。
一般作物皆畏霜,因此,習慣上以某地的無霜季Frost-FreeSeason視為該地的生長季,其方法是求出該地歷年春季晚霜(春季最後出現的攝氏零度氣溫)與歷年秋季的早霜(秋季最早出現的攝氏零度氣溫)的平均日期之間的日數。
也有以殺霜KillingFrost做為依據的,即春季最後殺霜與秋季第一次殺霜平均日期之間的日數。
以上的劃分法在正確與實用方面都有缺點,因未顧到植物的種類及生長機能。
尤以後者為然,因「殺霜」本身即缺乏嚴正之定義也。
概括言之,愈低緯地區,生長季愈長,甚而長達三百六十五日;
反之,愈高緯地區則愈短,如果短於九十天,則作物很難成熟,農業發展困難。
此外,尚有以「植物季」(VegetationSeason)(一年內最早及最晚出現攝氏五.五度日期之間的日數)或是「有效生長季」(EffectiveGrowingSeason)(生長季長度占全年日數的百分之八十或九十)做為生長季的指標者。
(王洪文)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