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6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希臘三哲思想】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3 06:52: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希臘三哲思想

 

希臘三哲,乃希臘哲學極盛時代的師徒三代:蘇格拉底(Socrates,西元前四七○~三九九年)、柏拉圖(Plato,前四二七~三四七)、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三八四~三二二)。

 

蘇格拉底發現了336&nowpage=1’target=’_self’>知行合一的哲學原理,而以身作則為真理作證,為信念捐軀。

 

柏拉圖統一了理想與現實,融洽了此世與彼岸;

 

在區分宇宙形而上和形而下二元的學說中,在分別靈魂與肉體的二元主張中,設法找出統一的原理,然後把這原理實現到具體的政治社會中,以造成一統一融和的字宙。

 

亞里士多德更站在理知和良知的兩種立場,一方面追尋邏輯的世界,說明人類思想的法則;

 

另一方面探討道德的世界,指出倫理的各種規範;

 

復又利用對物質世界的觀察,超度自身靈性,直至形而上的領域,把此世的寄望,寄托在彼岸的真實中。

 

一、蘇格拉底:蘇氏最先反省了人類知識的可能性,而以抽象和超越的能力,企圖說明人類知性在知識創建上的情形,這就是有名的諷刺法和催生法。

 

諷刺法指證出人們沒有經過思慮就運用許多抽象名詞,像德行、勇敢等等。

 

蘇氏在雅典街頭常與學者辯論,設法迫使對方在知識上承認自己的無知。

 

自認無知,才是知識的開端,才是求知的鋪路工作。

 

進而用催生法,說明人類生來就有抽象的能力,能從具體的、個別的張三、李四、王五、趙六中,抽象濃縮出「人」的概念,甚至層層抽象,到更高的動物、生物、物、存在等高度抽象概念;

 

然後用這些概念作為思想的原料,去建構我們的思想。

 

可是,蘇格拉底絕不停留在「知」的階段,他要把所知實踐起來。

 

於是,自覺到今生今世滲有許多不公不義,唯有來世與彼岸才有永恆的正義;

 

也即是說,肉體的世界不完美,而精神界才擁有正義與完美。

 

因此,當一般政客誣陷蘇氏不敬神明,以及煽動青年之罪時,蘇氏能理直氣壯,嚴加駁斥;

 

甚至,當法庭誤判其死罪,原可逃亡海外,以充軍代替死刑時,蘇氏竟能選擇服毒自殺之刑,而表示不貪生怕死。

 

蘇格拉底和我國孔子一般,述而不作,其思想與行傳,都由其弟子柏拉圖,以及當時歷史家所記,留傳後世。

 

蘇氏本身就是知行合一者,其學說與生命是合一的,其理論與實踐是不分的,故有「知即德」的說法。

 

在知和行的問題上,蘇氏為當時希臘解決了人生極重要的問題之一,那就是報應的課題;

 

善惡到頭終有報的信念,使蘇氏在從容就義時,敢於面對死亡,而且相信死後的去處,必然會比此世完美、幸福。

 

二、柏拉圖:柏氏從師蘇格拉底七年之久,從中學得許多重要的學說,就如靈魂不死、善惡報應、來世生命等人生觀,以及諷刺法、催生法等學術方法。

 

柏氏把畢達哥拉斯的「輪迴」學說,加入到老師「報應」的思想中,而成為宗教式的輪迴報應,以解釋靈魂的先天性與永恆性;

 

再把靈魂導入肉體中,以形成具體的人文世界,以解釋政治社會的功能。

 

由於二元論的畫分,柏拉圖的學說,顯然地分成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的架構,其中利用推理的辯證法,找出哲學觀念論的善,以及知識論的真,再利用直觀的天生能力,找到美的境界,而架構成真、善、美的宇宙架構。

 

第二部分是實踐的運用,利用當時自然科學的知識和各種民族傳說,著成了字宙論,並且在宇宙中安排了人生,再在人生的設計下,找出設立理想國的途徑;

 

亦即是說,連結了神話與理想、政治與宗教、今生與來世,希望實現真、善、美的理想於現實世界上。

 

觀念論是柏拉圖最基本的思想,認為觀念界才是真實,才是真象,而感官世界是幻影和假象;

 

人間世的一切,都是真實界的反影,亦都只是分受了觀念界的存在。

 

也就這樣,柏氏把人亦如宇宙一般,分成二元:靈魂和肉體;

 

靈魂是觀念界的觀念,而肉體是感官世界的產物。

 

這麼一來,靈魂是先天的,是超時空的,是永恆的,不死不減的;

 

而肉體則是後天的,屬於時空的,有死有壞的。

 

人的本質是靈魂,因而,人的終極歸宿是觀念界,現世生活祇是一種過程,祇是通往觀念界的一條過道;

 

因此,人生祇是一種考驗,考驗靈性的精神。

 

人生的目的,也就因此要設法改造世界,使其肖似觀念界的真、善、美。

 

但是,問題在於人的靈魂降凡在肉體中之後,既然像是被關在牢獄之中,被埋在墳墓之中,又如何能認識真、善、美呢?

 

如何去按照這真、善、美去改造不完美的世界呢?

 

柏拉圖在這裏,提倡了記憶說,以為靈魂在觀念界早就認識了所有觀念。

 

因此,在降凡之後,仍然記得早先的知識,而認識此世所有的東西-原就是觀念的影像。

 

在以記憶解決了知識的問題之後,就是倫理學追求美善的天生能力問題:一個人如何會追求幸福?

 

追求幸福豈不表示現在尚未擁有幸福。

 

但是,如果從來沒有享受過它,如何會去追求它呢?

 

於是,和知識的問題一樣,靈魂必須先存在觀念界中,預先享受過幸福和快樂,在降凡囚在肉體中之後,雖失去了幸福,但是,卻仍時刻不忘在懷念它,在追求它。

 

因此,人類的追求真、善、美,都莫不是設定靈魂的先天性,以及觀念界的優越地位。

 

但是,柏拉圖並不因此就避世或厭世,而是更積極地替此世設計,希望把此世變成觀念界的縮影,因而提出政治社會的理想國。

 

在理想國中,君王就是最高觀念(善)的投影,而國民也就是其他觀念的其體化;

 

社會中的秩序也必須井然,彷彿與觀念界的美善一般。

 

在理想國中,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雖然職業不同,身分各異,但基本上,人人的靈魂都來自觀念界,不但有同一來源,而且地位亦相等。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正義、平等觀念,毫無疑問地是針對當時的奴隸制度,以及殖民政策的弊端而發,企圖改善當時人際關係以及國際關係。

 

理想國是具體的教育設計,希望透過公平的考選制度,能夠達到選賢與能的地步,把人間世變成觀念界。

 

柏拉圖的三十五篇對話錄,以及若干書信,都在展示其二元論,以及融洽這二元的構想。

 

在融洽二元的設計中,人是最重要的角色,因為它有屬於觀念界的靈魂,同時又擁有屬於塵世的肉體,它是頂天立地的,人本身就是統一觀念與塵世二元的具體存在和孔子一樣,柏拉圖周遊列國,獻計於各城邦君主。

 

但是,並不為當時執政者接受;

 

年老時,退隱在自辦學院中教學,召徒布道,以終其生。

 

三、亞里士多德:亞氏不敢苟同老師柏拉圖的靈魂先天說,以為知識的獲得是後天的,而且是透過理知的工具。

 

因而,亞氏自立門戶,落實在具體人生中,希望能按部就班地尋求知識,然後從知識超度自己到形而上的原理原則境界,但是,卻不停留在形而上,而仍然落實下來,回到人間世的道德層面,度一個具體的生活。

 

若說柏拉圖想把世界觀念化,則亞里士多德就要設法把觀念拉到現世來。

 

亞氏著作的順序就如他的思想順序一般,先檢查知識獲得的工具,那就是思想的法則-邏輯。

 

在邏輯中,他分析了人類思想的構成,如何從概念到判斷,從判斷到推論;

 

亦即是說,思想法則中,如何利用前提的設定,而推論出結論。

 

邏輯給予了人類思想的形式,而思想的內容則由知識論來負責;

 

在知識求真的原則下,透過類比的認知作用,以及因果律的考察,從個別的、具體的、殊相的事物,終究可獲得普遍的、抽象的、共相的存在,而且,在存在的存在上,建構成形上學和本體論的體系。

 

這樣,宇宙整體的架構,在存在的次序上看來,最終原因是優先的,最先存在;

 

但是,在認知的次序來看,最終的原因卻是殿後的,最後才被認知的。

 

宇宙有了這兩種不同的次序之後,很顯然的,在本體的最高層次上,亞氏與老師柏拉圖的意見仍是相同的;

 

所不同的是,亞氏的具體世界也是真實的,而且吾人知識,唯有透過具體世界,才能抵達觀念界。

 

形上學是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最大特色之一。

 

它一方面是知識的結論,另一方面則是行為的指針。

 

亞氏哲學進程,顯然的就是透過知識的探討,追尋出宇宙最終的原因。

 

而在描述這原因的同時,也就界定了人類行為的準則。

 

亦就是說,亞氏哲學步驟,是從知識論到形上學,再從形上學到倫理學。

 

從知識到形上的考察,最重要的是四因說:質料因、形式因、形成因、目的因。

 

就如一張桌子之所以成為一張桌子,就必須有四因:首先是必須有做桌子的材料-木材、三夾板,或任何一種材料,這就是質料因。

 

可是質料終歸是質料,桌子才是界定質料的東西。

 

桌子之所以為桌子,絕不因為它有質料,而是由於它有桌子的形式。

 

進一步,有了質料,有了桌子的形式,桌子就會存在嗎?

 

不會的,還得有木匠去做它,去利用質料,照著形式去做它,這就是形成因。

 

更進一步,是否有了質料、有了形式、又有了木匠,就會有這張桌子呢?

 

其實又不然,因為木匠「為什麼」做桌子,才是桌子最後存在的原因,這就是目的因。

 

這樣,桌子的四因,二因是內在的:質料和形式;

 

二因是外在的:形成和目的。

 

而最重要亦是最根本的,就是目的因,因為沒有它,木匠不會去做桌子,也不會用桌子的形式,更不會用桌子的質料,桌子就因此不可能存在了。

 

也就由於這種因果系列的探討,亞里士多德發展了宇宙終極因一說,指證宇宙之外有一造物者的存在。

 

因為在形上學中宇宙是井然有序的,而且又是最終之目的因所理性掌管的,所以人生也就必須有倫理的次序,來規範人的行為,來界定社會的秩序,這就是亞氏的倫理學和政治哲學。

 

倫理和政治是亞氏哲學的用,雖然仍然停留在道德規範及政治理論之中,但是,卻給人的合群性,指出了當行之道。

 

亞里士多德曾經做過亞歷山大大帝小時的家庭教師,雖然後者仍行霸業,沒有接受老師主張廢除奴隸制度,以及停止殖民政策,但是雅典貴族政治中,議會內運用理性的思辯,未嘗不是日後走向民主法治道途的先聲。

 

希臘三哲開創了西洋文化思想體系,這體系富有理性及學術基礎,是按部就班地從知識論開始,作理性的分析和綜合,推論出形上學的原理原則,然後,運用這原理原則,落實到具體生活中,實踐到政治社會中。

 

西洋人性論的偉大成就,皆在於承認人有不死不滅的靈魂,以及後者的優越性。

 

希臘三哲在這方面,給西方文化作了最重要的鋪路工作。

 

(鄔昆如)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6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4 05:1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