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政治●仁政】 孔子論德治,陳義雖高,然未嘗以仁政相標榜。
仁政之提出,應以孟子為首倡。
孟子論仁政,係以側隱之心或不忍人之心為基礎,彼之言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大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公孫丑上)仁政之實施,最切要者莫如養與教。
孟子論仁政(或王政),首重民生。
彼以為:「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故滕文公問為國,即告以:「民事不可緩也。」
(孟子滕文公上)為安定農民生活,彼力主「制民之產」,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其法如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守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
此其大略也。」
(孟子滕文公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分田所以養野人,制祿所以養君子,故「分田制祿」併舉。
孟子嘗謂:「文王我師也。」
「鄉田同井」之法恐係文王「制其田里」之遺規,惟孟子特重鄉治之精神建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鄉井農民彼此以感情相維繫,極富人情味。
農民而外,士人商工亦皆有安頓之法:「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
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
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如此則無敵於天下;
無敵於天下,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公孫丑上)民生問題既獲解決之後,孟子主張運用教育以提高人民之道德水準。
彼之言曰:「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又謂:「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庠者,養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
(孟子滕文公上)要之,孟子以為教育之宗旨在「明人倫」,人倫既明,則「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沈成添)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