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針秘傳】

 關閉 [複製鏈接]
62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0:56 | 只看該作者

2.京門


二穴,腎之募,一名氣,一名氣府,在監骨下腰中,季脅本俠脊,治腰痛不得俯仰,寒熱,脹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少腹急腫,腸鳴洞泄,髀樞引痛。


可灸三壯,針入三分,留七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1:12 | 只看該作者

3.帶脈


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


治婦人少腹堅痛,月事不調,帶下赤白,裡急,螈。


可灸五壯,針入六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1:43 | 只看該作者

4.五樞


二穴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傍一寸五分。


治男子寒疝,陰卵上入小腹痛。


針入一寸,可灸五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2:13 | 只看該作者

5.維道


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


治嘔逆不止,三焦不調,水腫,不嗜食。


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2:45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或問


予編《秘傳》竟,或有進而問者曰:諸家所言某穴主某病,某病必宜取某穴,其說確不可易乎?


曰:此不過示以大概,其實治病無定穴也。


大凡邪中於人,與正周流上下,或在氣分,或在血分,無有定止,故喻用針正如用兵,彼動則此應,或出以奇,或守以正,無有定制。


如醫者不究病因,不察傳變,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說,執中無權,按譜施治,譬之狂潦泛溢,欲塞下流而獲安者,亦偶然耳。


夫病變無窮,針法亦無窮,病或在上而從下取之,病或在下而從上取之,或正取,或直取,審經與絡,分氣與血,病隨經而在,穴隨經而取,庶得隨機應變之理。


予所以選錄《靈樞》、《素問》、《難經》置於卷首,使人熟讀深思者,正欲人知此隨機應變之理,而得圓機活法也。


或又曰:圓機活法,既得聞命矣,但學人望洋無下手處,奈何?


曰:譬猶匠者教人以規矩,取方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3:05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或問


規矩之法在師,方圓之法則在弟子矣。


夫聖人之於針,非經絡孔穴,無以教後學。


後學非經絡孔穴,無以受之師。


苟不知變通,徒執孔穴,所謂按圖索驥,安能盡其法哉!


故曰:粗守形,上守神,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此之謂也。


或曰:今有專取奇穴治病,亦多有效,究竟是否?


曰:人身正經十二,奇經有八,大絡十五,小絡三百余,皆所以行氣血也。


聖人取穴三百六十有六,按歲之三百六十六日也,後人以為未盡,更取奇穴,是猶置閏月也。


奇穴者,絡穴六,經穴二。


余絡余經,置而不用,速求巧捷,遂悖聖經。


又有六十六穴,拘於日時開合用之,猶未周備,而況拘於八穴者乎。


蓋八穴病在氣分,則有可劫之功。


若在血分,徒損元氣,病何由安,正是血病而瀉氣也。


邪在血分,則直求病之所在而取之可也。


今人泥而不用,豈非可笑。


或曰:針灸宜避天忌日,何也?


曰:經云: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子己丑。


左脅應春分,其日己卯。


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


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


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3:21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或問


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


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


六腑膈下三藏應四季中州,其日戊己。


大禁太乙所在日即前所云。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值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或曰:後世有子午流注之說,始於南唐何若愚。


謂三焦是陽氣之父,心包絡是陰氣之母,二經尊重,不系五行所攝,主受納十經氣血養育,故只言十經陰陽二脈,逐日各注井滎俞經合,各五時,晨畢。


每日遇陽干合處,注於三焦,遇陰乾合處,注於包絡,此二經亦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陽干注府,陰乾注藏。


如甲日甲戌時,膽氣初出為井,乙日乙酉時,肝出穴為井云云,其說甚長。


蓋謂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其說於經亦有據乎?


曰:此皆臆說。


《內經》、《難經》所不載,不惟悖其經旨,而所說亦自相矛盾者多矣。


彼謂陽日陽時陽經穴開,故甲子日甲戌時甲膽竅陰井開,此固然矣。


丙子時屬於乙丑日辰,乃陰日陽時也,而謂丙小腸前谷滎穴開,其與陽日陽時之說,合乎否乎?


舉此一端,其余可推類而知,其自相矛盾不待言矣。


經言榮衛之氣,五十度大會於手太陰。


終古不改其常度,此謂陽日氣先血後,陰日血先氣後,其亂經旨也大矣,豈可為法於天下後世哉!


或曰:針灸家動謂各有秘法,不輕示人,信乎?


曰:傳世所傳十四法、十六法,如青龍擺尾云云,可謂已盡之矣。


舍此謂更有神秘,吾未之信也。


況此等法,證之於經,則有悖於經,質之於理,則有違於理,彼以為神,我以為詭,彼以為秘,我以為妄。


此編雖亦羅列諸法於前,因既為世俗之所通行,固不可不知其法。


且外間所傳者,往往名是而實非,予故為之考證其說,歸於至當,免其以訛傳訛,且可與《內》、 《難》諸法,考究異同,俾能實驗於針下。


如果精研經旨,深明古法,則於近世之所謂秘密,雖全棄而不可用也。


或曰:諸家針科書所載,某穴針幾分,留幾呼,灸幾壯,出於經歟否歟?


曰:此多出於後世,於經並無考也。


經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


淺深不得,反為大賊。


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


古人治法,惟視病之浮沉,而為刺之淺深,豈以定穴分寸為拘哉!


又謂某穴宜留幾呼,悻理尤甚。


經曰: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3:44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或問


又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


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


豈留呼而可為定準耶?


經又云: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不以息之多數而便去針。


是古人用針,惟以氣至為期,而不以呼之多少為候。


若依留呼之說,氣至則可,氣若不至,亦依呼數而去針,徒使破皮損肉,有何益於病哉。


故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又謂某穴宜灸幾壯,亦非至言,惟當視其穴俞肉之濃薄,病之輕重,而為灸之多少大小則可耳,不必守其成規。


所言某穴針幾分,灸幾壯,謂病宜針某穴,則宜入幾分,病宜灸某穴,則宜灸幾壯。


針則不灸,灸則不針。


不知其說者,既針復灸,既灸復針,為害不淺。


或曰:《內經》明言足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甚熱壯。


刺此者,不深不散,不留不瀉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灸之亦然。


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


刺而過此者,則脫氣,此皆古法也。


如先生所說,則經中所論,並皆非歟?


曰:此古人特論其理之常如此耳。


凡用刺法,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為拘也。


經曰: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


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而病益。


又曰:少長小大肥瘦,以心撩之。


又曰:其可為度量者,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


若夫瘠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


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者是也。


或曰:近世針法,刺左邊之穴,將針右拈而氣上行,將針左拈而氣下行,刺右邊則反之。


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其法亦可師歟?


曰:經絡周於人身,無有左右上下之別。


今針左右不同如此,將謂左之經絡,與右之上下兩不相同耶?


經曰:刺不知經絡之往來,血氣之流行,不足以為工。


此亦可謂不知經絡之往來矣。


或問近世補瀉之法,男用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


女用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午前如此,午後反之。


其法是耶非耶?


曰:經云: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此論一年陰陽之升降也,即此一日陰陽之升降,午前陽升陰降,午後陰升陽降,無分於男女也。


考之《內》、《難》,男女臟腑經絡穴俞血氣晝夜周流,無不同。


今言午前午後,男女補瀉顛倒錯亂如此,悖經旨也甚矣。


故曰: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又曰:刺實須其虛者,針下寒也,刺虛須其實者,針下熱也。


曰寒曰熱,以針下為候,何嘗以提按而分男與女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4:06 | 只看該作者

十五、針驗摘錄

 

一頭風


袁總統身體素來甚好,其思想與記憶力亦遠過常人。


冬日不怕寒,頭更不畏冷,在小站練兵時,於溯風凜烈之中,常光頭出外。


初不以為意,後因受風過久,時覺頭痛,一遇思想太過即發。


民國初年,遇有不如意事更甚,但不過數日即瘥。


三年之春,因某項事逆意,而痛增劇至三十余日不愈。


南通張季直先生電保石屏先師,力言可愈此疾。


得京電復時,適慎庵在滬,師囑隨行。


其病系前後腦痛,第一日針百會,第二日針風池、風府,皆以泄風泄熱為主。


每一針刺入,袁即感覺腦中發有大聲衝牆倒壁而出,再針如服巴豆、大黃直扶腸胃而下。


師曰:此即風散熱降之象,應手而愈。


袁總統稱奇不置,濃謝而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4:23 | 只看該作者

二陽痿


南通張澀老,中年即痿而不興,其時尚未生子。


病原由於幼年用腦過度,可見性與腦最有關系,不盡由於性病也。


耳石屏師名,情托請治。


其時石屏師為富安場鹽大使,情不可卻。


為針腎俞、關元、氣海、中極數穴,即日見效。


後每覺疲勞時,必延往治。


石屏師罷官後,常駐於通,皆澀老為東道主也。


一次隨師往,見其僅針關元一穴。


因詢一針足乎?


師曰:此補精而活其氣,不宜太過,過之則興奮,過甚反於年老陽強陰弱之體不宜。


予亦承賜一聯能以金針引起曾從黃石受書來,並長跋於側,今尚什襲藏之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4:36 | 只看該作者

三中風


戊辰之秋,張盛全病中風不語。


在中西醫束手之時,余為之針百會一穴而蘇,其時人皆以余為善治中風。


其實中國之針,何病不可治。


己巳春,櫪城曹幼珊先生,忽中風而神昏不語,由張盛全急邀余往,脈已停止,兩目緊閉,呼之不應。


詢其家人知病發僅一小時,數日前已覺口眼歪斜。


此乃實症,不可誤認為虛,乃為針肩井、三裡等處,其脈立出,口已能言。


詢其本人,則云四肢麻甚。


余復針頭之風府。


足之涌泉,三日即能起坐。


復刺口角之地倉而口正,刺目之睛明而眼不斜,七日即康復如常。


八年來體健身輕,雖七十有一,視之如五十許人也。


曾以神針壽我四字為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4:49 | 只看該作者

四臂痛


臂痛不能舉,在醫理上緣因甚多,虛實寒熱皆可使其病也。


初起人不留意,後至半身不遂,全體不用,大病造成,治之已遲,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


褚德彝先生之夫人,臂痛經年,中西雜治,百藥無靈,最後就診於余。


其右手不能平肩,日夜酸楚無寧息,斷為肺絡之痰阻滯血脈。


為針曲池、合谷,應手而瘥。


是以褚先生贈聯石名言徵呂覽針俞神術闡倉公,有一針而愈之跋,所以紀實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5:00 | 只看該作者

五手麻


吳興陸連奎先生體健無疾,惟左手常麻,曾經中西雜治而不效,皆云防作風疾。


前年其夫人因患偏頭風痛為余治愈。


而信金針必可療斯疾,針手三裡即愈。


是以本書序文中曾道及也。


凡手足微麻,人都不在意,而不知風症之初多有此類現狀。


如不即早圖之,引起他症以至不救者甚多,如腦充血、腦裂、心臟病等。


在中醫醫理上追本窮源,皆中風一症之分門別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5:14 | 只看該作者

六盲腸炎


庚午冬,余受蘇州朱姓之請,頻行有竺氏者來延治盲腸炎,有急不待緩之勢。


而朱姓之中風又不能略遲,不得已允以當夜歸來。


夜返申時,在站為其迎往。


病患年三十許,服務於滬寧鐵路。


道其家人曾患盲腸炎剖腹而死。


其父羲庵先生年七十有八,見其子病而焦灼,惶急之象,溢於言表。


病象在右少腹奇痛,右足不能伸。


予只針歸來、三裡、氣海數穴,其痛立時即止,足亦能直。


三次後即行走如常,來寓就診,五日其病如失。


羲庵先生仁和旺族,善繪事而能詩。


因其子鹿奇先生之疾,即寫竹屏四幅,中有一詩,「橫截風煙竹兩竿,黃山白岳出群看,金針度盡人間厄,太乙真傳不用丹」之句,乃見其子大病之愈出乎意外,極其高興,故詩畫皆生氣勃勃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6:01 | 只看該作者

七中風


師君蘭亭老而健,某年來滬,寓於浦應仙家。


夜半睡醒,忽口眼歪斜,語言難出而半身肢體同時麻痹。


延西醫王某治之,謂此病西法並無專藥。


如延余診,當有效。


師仍游疑,復請某國醫博士,多方療治,猶不見輕,乃請余治。


予謂病在少陰,痱症也。


為針氣海、環跳、腎俞等穴。


頃刻之間,麻痹半身即能自行轉側,十日即完全告愈。


某西醫聞之曰奇矣。


師君時已六十有三,次年又生一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6:21 | 只看該作者

八腸癖


書家顏二民患腸癖十余年,其苦萬狀,中西醫治終未能愈。


乙丑余由陝軍謝職歸,遇於邗上,殷殷求治。


為針手陽明數穴,以瀉其熱而通其壅,數日而愈。


顏書一聯鐵騎威邊徼金針度世人以志感謝。


腸癖之症,虛實並有,顏乃實,故效速。


如屬虛症,則養陰補脾,清胃固脫,缺一不可。


甚矣,同一用針,同一治病,而其難易相差如此。


是故學針易,識症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6:51 | 只看該作者

九腳面毒瘀


甲戌春,往上海某醫院,為某姓治第四期梅毒入絡。


因其心臟衰弱,該院無法療治,而由某君求余針之,是以間日必一往。


一日聞女病室中,有北方口音之女子,嚶嚶作泣。


余問故,某君謂此是警局董隊長之妻,今將鋸腿,是以悲泣。


詢其病狀,則云腳面紅腫而痛,已住院六月不瘥。


某君慫恿予為之設法,余憐此婦如無足幾等於死,即往詳詢病情,始知由鬱熱而兼外感,邪留經絡,中西雜治,藥石亂投。


斷以溫補之劑,邪不能出,下注於足,以致紅腫大痛,氣上衝心,日夜不安,寢食俱廢者數月。


余謂此病無需鋸腿,可用別法以救之。


而該院之某醫,謂君能愈此病乎?


余云中西醫皆能愈,獨君不識此症耳。


先以提毒散瘀外治之法,即在委中放毒血盈升,針三裡、懸鐘、三陰交等穴,次日即安,十日大愈。


節至中天,惠我角黍金丸,夫妻同來,叩謝再生之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7:02 | 只看該作者

十肩背痛


葉氏媼,六十又三,患肩背痛,由頸循督脈而下七八寸,轉側不能,因此兩臂亦痛不能舉,日夜呼號,慘不忍聞。


診其脈沉遲,舌絳滑。


《靈樞》云氣勝有餘肩背痛,適在督脈之上,肺實可知。


先瀉其肺俞,當夜即能安睡,再針肩井、肩、曲池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7:14 | 只看該作者

十一胸痛


朱右,年四十二,體素弱,中脘常隱隱作痛已十余年,時發時愈。


近月連痛不已,甚且至於昏厥。


初以手按之,痛可暫止,繼則拒按,似覺有一氣塊由下而上,如至鳩尾處則大痛,再至咽間則厥矣。


脈大而數,舌黃黑且垢膩,斷為濁陰之氣結於胃脘不散。


為針中脘、三裡而痛漸止,再刺關元、照海,即下黑色如栗之矢若干粒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 22:07:28 | 只看該作者

十二子宮岩


老友解梅生兄之夫人,少腹中硬痛拒按,某西醫謂為子宮生岩。


一再檢驗,確定無疑,舍解剖之外更無生理,以此病商之余。


余謂子宮岩乃新病名,其實乃氣血所凝,到處皆可成岩,不獨子宮,宜以氣化之。


為針氣海、腎俞諸穴,當日痛止,更數日而塊消。


凡有形之病,皆宜設法消散為上策,實在不能消散,再設他法以解之。


去塊之法甚多,有急治,有緩治,病實無妨用猛劑以攻之,病虛亦有助其中氣,使其輔正祛邪,亦可漸收大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1:52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