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古書的閱讀】
一、古注概述
古代人對書中的字詞句段和篇章的解釋,叫古書的註釋。
我國對古書的註釋源遠流長,早在先秦就有了,但已亡佚了,在先秦的傳世文獻的正文裡,還保留著一些古注形式,如:傳,解,說,記,曰等。
如:
《孟子》: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
《孟子》還有一些解釋古書文句的話,《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兩漢時,經學昌盛,儒家經典的註釋大批出現,兩漢的儒家注重語言文字方面的考釋,注文簡明樸實,形成了經學史上的漢學學風,即「樸學」。
東漢,鄭玄以古文經學(用古文字寫的經書)為宗,兼采今文經學(以今文字-隸書寫的經書)之長,遍注群經,成為兩漢經學的集大成者。
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詩詁訓傳》
鄭玄《毛詩箋》《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詁》
趙岐《孟子章句》
王逸《楚辭章句》
高透《戰國策注》《呂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魏晉南北朝時,以經學,佛學的影響下,產生了「義疏體」註釋形式,同時,也產生了「集解體」註釋。
這一時期,留下來的著名古注有:
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收入十三經註釋之中。
何晏《論語集解》
裴松之《三國誌注》
劉孝標《世說新語注》
酈道元《水經注》
郭璞《爾雅注》《方言注》
隋唐時期,政治的統一,也要求文化上的統一,出現了官修的《五經正義》和一些私家的經疏。
為今人保留了大量的訓詁資料。
主要的著作有:
陸德明《經典釋文》
孔穎達《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
玄應《一切經音義》(又叫玄應音義)
慧琳《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顏師古《漢書集注》
宋代理學思想得到發展,宋儒注經重在闡發義理,輕文字訓詁,形成經學史上的宋學風格。
朱熹成為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
重要的古注有:
朱熹《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
邢 《論語疏》《孝經疏》
元明清時期,是詁訓的衰落時期,大多墨守宋代程朱理學陳規。
清代是經學昌盛的時代。
清儒反對宋人的空疏之風,倡導漢代樸實的學風。
研究成果超過了前人。主要的著作有;
孫詒讓《周禮正義》《墨子閒詁》
陳奐《詩毛氏傳疏》
王先謙《韓非子集解》
邵晉涵《爾雅正義》
戴震《方言疏證》
王念孫《廣雅疏證》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阮元《十三經校勘記》
二、古注的類別
古注可以分為傳注類,章句類,音義類,義疏類,集解類,補注類。
1,傳注類。分為傳、注、箋三種。
傳;本指驛站用來傳遞消息的車馬,後來引伸為傳述的意思。
傳有三種意思:
A,傳述。傳述歷代相傳的師說。
B,指解釋經義的文字。
秦漢時期,六部著作稱為經,解釋經的文字為「傳」。
如《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C,先秦一種通論式的文字。
如《尚書》有傳四十一篇。
到了東漢,傳才專門指訓詁式的文字。
2,注。
本義是灌注,古書文字難懂,好像水道堵塞,必須灌注才能暢通。
古人對注有幾種解釋;
孔穎達《疏》:「注者,即解書之名,但釋義之人多稱為『傳』。
傳為傳述為主,或親承聖旨,或師儒相傳,故云『傳』。
今謂之『注』者,謙也,不敢傳授,直注已意而己已。
若然,則『傳』之與『注』各出己情。」
賈公彥云:「言『注』者,注義於經下,若水之注物。」
3,箋。
箋本是一種小竹片,在使用簡冊的時代,人們讀書,隨手記錄心得體會,繫在相應的簡上以備參考。
有標記,的意思。
鄭玄開始使用箋。
他解釋詩經,把自己對詩經的解釋標記於其旁,稱為《詩箋》鄭玄《箋》對毛傳具有補充、訂正作用,而沒有把毛傳當作註釋對象。
章句類;
章句是在詞義的解釋之外,再串講一次文句的大意,使文章的意義更為明顯。
劉師培在《國學發微》中說:「故傳二體,乃疏通經文之字句也;
章句之體,乃分析經文之章句者也」。
漢代有趙岐《孟子章名句》,王逸《楚辭章句》。
音義類
包括辨音和釋義兩部分。
可以分成兩類;
A,為某部書注音釋義。
如《晉書音義》《資治通鑒音注》
B,為一批書注音釋義。
如陸德明《經典釋文》,玄應《一切經音義》,賈昌朝《群經音義》。
義疏類;
義疏受佛學和玄學的影響而產生,時間在南北朝時期。
最早解釋佛家經典的講稿為義疏。
受此影響,儒生講經的稿本為義疏。
義疏文字比傳注詳細得多,不僅解釋詞義,而且串講句意,甚至申述全篇大意。
其中,奉詔修訂的義疏為「正義」意即正前人之疏義。
私人整理訂正的義疏仍稱為疏,如賈公彥的《儀禮疏》。
一般的義疏可以由說經家任意發揮,而正義卻必須遵守「義不破疏」的原則。
往往墨守舊說,缺乏生氣,但對舊注的保留起了很大作用。
補注類;
在前人註釋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和訂正。
重在對舊注加以糾正和補充。
如顏師古《漢書補注》
集解類;
彙集各家解說為集解。
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不少彙集之作。
如何晏《論語集解》中收有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人對論語的解釋。
三、古注的內容
從總體上看,注文的內容不外注音,解釋詞語,疏通文意,闡述語法,顯示修辭,校勘文字,分析句讀,考證名物典制,考釋人物地理歷史,註明典故詞語出處等.
一),注音。
在註疏中給古書注音,始於漢代,注音方法一般有四種:譬況,讀為,直音,反切。
1,譬況。
反切以前的注音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用描述詞語的方法來注音。
如:
風,豫司冀橫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風,蹙中開唇推氣言之。
2,讀為(讀曰,讀如,讀若)。
是訓詁術語,又是注音術語。
如:
鄭玄:「泮,讀為:『畔』」。
3,直音。
有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次於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音邢」。
酈生食其者。
張守節《正義》:「歷異幾三音也。
4,反切。
二)解釋詞語。
1)、義訓。
以通行詞訓釋古語詞或方言。⨪⨪⨪
2)、 聲訓。
以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來解釋。
如:
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
身,伸出,可屈伸也。
通,洞也,無所不貫洞也。
3),形訓。
通過分析文字形體結構來解釋詞義的方法。
孔穎達:「於文,中心為忠,人言為信」。
4),義界。
用下定義的方式來解釋詞語。
又叫界說。
如:爭罪曰獄,爭財曰訟。
婦稱夫之父為舅,稱夫之母曰姑。
5),描寫。
對詞所表示的事物加以描摹。
凡是實物的解釋都可以用這個辦法。
如:
蜩:《神異經》:「西文深山有獸,毛色如獸,能緣高木,其名為蜩。tiao」
魴,魚名。
身廣而簿,少力而鱗。
《說文》中有一系列解釋手的動作的詞,正是用描寫的辦法比較異同:
挈,懸持也。
摯,捕持也。
操,把持也。
攫,爪持也。
6),譬況。
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知的事物。
兕,似牛。
猶,如小熊。
三),疏通文意。
串講一句或一章或全篇的內容。
串講文意是對正文的翻譯或改寫,有時可以闡發正文之外的意思。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傳:言后妃有關睢之德,是幽閒貞專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
四),闡述語法。
1,解釋虛詞。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辭也。」
2,說明實詞。
欲闢土地,朝秦楚。
朱熹註:「朝,致其來朝也。」(使動)
3,說明語序。
孔穎達疏中云:古之人語多倒。
詩之此類眾矣。
4,校勘文字。
隨文釋義的註疏往往帶有校勘的內容。
常見的有「刪削衍文」和「補綴脫文」。
刪削衍文:《周禮》「車皆陳。」
鄭玄註:「皆陳於門內者,於公門內之陳也。
言『車』者,衍字耳。」
補綴脫文:脫文是古人在傳抄刻寫時候,脫落的文字。
也叫「奪,奪字」。
如:
《資治通鑒》:「臣生無益縣官,願代趙京兆死」。
胡三省註:《漢書》本傳『臣生』之上有『或言』二字。
5,分析句讀。
6,詮釋典故。
7,說明修辭。
8,評論。
五、古注的術語
以下就一些常見的術語的作一些說明
1、曰,為,謂之。
這三個術語都是解釋詞義的。
其訓釋格式為:
訓釋語+術語+被訓釋語。
可以譯為「叫做」「稱作」。
例如:誰謂鼠無牙?
何以穿我墉?
孔穎達《疏》:「牆謂之墉。」
毛傳:兩樽曰朋。
孔穎達:高大而壞謂之崩。
朱熹注楚辭:徒行為步,乘馬為騎。
用上述術語時,一般都是兩個以上連用並舉,用來辨析意義相同的詞語之間的細微判別。
如:
秦謂火蚋,楚謂之蚊。
行賣曰商,坐販曰賈。
2、謂。 格式為:被訓釋語+術語+訓釋語。
往往以具體釋抽像,以一般釋特殊,或者解釋詞在上下文裡的臨時意義。
如:
《左傳隱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將得從。」
杜預註:厚謂土地廣大。
《詩經小雅采薇》:彼路斯何?
君子之車。
鄭玄箋:君子謂將率。
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朱熹註:陰謂小人,陽謂君子。
「謂」有時也可以用來串講句意,說明語句言外之意:
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鄭玄:謂鄉時之鳥。
出從深谷,今移處高木。
3、猶。
主要用來解詞,其訓釋格式為:被訓釋語+術語+訓釋語。
被訓釋語與訓釋語往往詞義相近。
有以下四種情況:
(1),解釋近義詞,同義詞。
無毀我室。
鄭玄:室猶巢也。
(2),說明引伸義,臨時義。
又何間焉?
杜預:間猶與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趙岐註:老,猶敬也。
(3),用今語釋古語。
《說文》爾,麗爾。
猶靡麗也。
段玉裁註:麗爾,古語;
靡麗,漢人語。
以今語釋古語,故云『猶』。
4、貌,之貌。
這兩個術語的用法和作用相同,一般都是用來解釋表示其種性質,狀態的形容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樣子。
毛傳:遲遲,舒行貌。
何晏:莞爾,小笑貌。
意氣勤勤懇懇。
《報任安書》李善註:勤勤懇懇,忠款之貌也。
5、之言,之為言。
古注使用這兩個術語,一般都是聲訓。
即用聲音相同相近的詞進行解釋,目的在於探求事物的命名之義或同源詞。
如:
膳之言善也,今時美物曰珍膳。
是膳者,美食之名。(孔穎達語)。
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
6、言。
說明詞語的言外之意。
包括串講正文。
不是聲訓。
爾墓之木拱矣。
《左傳》杜預註:合手曰拱。
言其過老,悖不可用。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
鄭玄:則饑則渴,言其苦也。
7、讀為,讀曰。
主要說明通假。
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
………信,讀為伸。
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巨能入乎?
………巨,讀曰詎,詎猶豈也。
8、讀如,讀若。
用於注音。
又重之以修能。
ˍˍˍˍ故有絕才者謂之能,此讀若耐。
鵠乎其羞用智慮也。
ˍˍˍˍ讀如『浩浩昊天』之『浩』。
9、如字。
表示被注的字按通常的讀音來讀。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陸德明:惡惡,上烏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反,下如字。
(上惡:WU,下惡:E;上好,喜歡之意,下好,好壞之好)。
10、本亦作,本又作,本或作。
這類術語用來指出一古書不同版本所出現的異文現象。
如:
詩經: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陸德明:蓄,本亦作畜。
11、衍,脫。
衍,指明古書中多出了文字的現象。
脫,指明古書中脫落了文字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