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漢語】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3:25:0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章 古漢語修辭

 

談以下幾個方面:1,稽古;

2,引經;

3,代稱;

4,委婉;

5,偏義複詞;

6,同義連用;

7,互文見義;

8,變文同義.

 

1,稽古。

 

引古人的事跡來證實自己的論點。

 

有明的稽古,有暗的稽古。

 

2,引經。

 

引經是援引古代聖賢的言辭,往往是正面的言論。

 

先秦所引的經只有三種,《詩經》《尚書》《周易》。

 

戰國時代,引經已經成為風氣。

 

漢代以後,引經的範圍擴大了。

 

3,代稱。

 

修辭中的借代。

 

A,以事物的特徵來指代該事物。

 

二毛:指代老年人。

 

帶甲:指代戰士。

 

B,以部分代全體。

 

風騷:詩經。

 

C,以原料代成品。

 

鐵:農具。

 

魚綱:紙。

 

D,以具體代抽像。

 

刀鋸:刑罰。

 

絲竹:音樂。

 

E,以地代人。

 

常以做官的地點為人的代稱。

 

如:

 

彭澤:陶淵明。

 

臨川:謝靈運。

 

F,以官代人。

 

王右軍:王羲之。

 

三閭大夫:屈原。

 

G,專名用通名。

 

扁鵲:良醫。

 

H,割裂式的代稱。

 

友於:兄弟。

 

吞舟:大魚。

 

4,委婉。

 

不把要說的話直接說出來,而是有意識地把話說得委婉曲折。

 

A,使用謙敬語。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僕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

 

B,使用避諱語。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同子參乘,袁絲變色。

 

C,使用迂迥語。

 

後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5,偏義複詞。(也可以叫連類而及)

 

把兩個意義相對或相反的詞組合在一起,但在表義上只讓其中一個詞起作用。

 

先帝曾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

 

晝夜勤作息。

 

大夫不得造車馬。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

 

6,同義連用;把兩個以上同義或近義詞連用在一起,使其相當於一個詞用。

 

它在古漢語中十分常見,可以加重語氣,強調感情,湊足音節。

 

為我多謝問趙君。

 

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為作也。

 

由也為之,比及三年。

 

及罪至網加,不能引決自裁。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7,互文見義。

 

在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兩個並列詞組或凶器句子中,相應位置上的詞語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叫互文見義。

 

秦時明月漢時關。

 

主人下馬客在船。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的歸。

 

百姓殷阜,年登俗樂,鰥寡不聞犬豕之食,熒獨不見牛馬之衣。

 

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

 

(夏代亡國君桀王寵愛妹喜,商代亡國之君紂王寵愛妲已,西周亡國之君幽王寵愛褒姒。)

 

8,變文同義。

為了避免行文重複,在結構相同的位置上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詞。

 

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

 

昏於教,亂天治。

 

伐無道,誅暴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3:27:40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一章 古書的閱讀


一、古注概述

 

古代人對書中的字詞句段和篇章的解釋,叫古書的註釋。

 

我國對古書的註釋源遠流長,早在先秦就有了,但已亡佚了,在先秦的傳世文獻的正文裡,還保留著一些古注形式,如:傳,解,說,記,曰等。

 

如:

 

《孟子》: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

 

《孟子》還有一些解釋古書文句的話,《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兩漢時,經學昌盛,儒家經典的註釋大批出現,兩漢的儒家注重語言文字方面的考釋,注文簡明樸實,形成了經學史上的漢學學風,即「樸學」。

 

東漢,鄭玄以古文經學(用古文字寫的經書)為宗,兼采今文經學(以今文字-隸書寫的經書)之長,遍注群經,成為兩漢經學的集大成者。

 

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詩詁訓傳》

 

鄭玄《毛詩箋》《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詁》

 

趙岐《孟子章句》

 

王逸《楚辭章句》

 

高透《戰國策注》《呂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魏晉南北朝時,以經學,佛學的影響下,產生了「義疏體」註釋形式,同時,也產生了「集解體」註釋。

 

這一時期,留下來的著名古注有:

 

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收入十三經註釋之中。

 

何晏《論語集解》

 

裴松之《三國誌注》

 

劉孝標《世說新語注》

 

酈道元《水經注》

 

郭璞《爾雅注》《方言注》

 

隋唐時期,政治的統一,也要求文化上的統一,出現了官修的《五經正義》和一些私家的經疏。

 

為今人保留了大量的訓詁資料。

 

主要的著作有:

 

陸德明《經典釋文》

 

孔穎達《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

 

玄應《一切經音義》(又叫玄應音義)

 

慧琳《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顏師古《漢書集注》

 

宋代理學思想得到發展,宋儒注經重在闡發義理,輕文字訓詁,形成經學史上的宋學風格。

 

朱熹成為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

 

重要的古注有:

 

朱熹《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

 

邢 《論語疏》《孝經疏》

 

元明清時期,是詁訓的衰落時期,大多墨守宋代程朱理學陳規。

 

清代是經學昌盛的時代。

 

清儒反對宋人的空疏之風,倡導漢代樸實的學風。

 

研究成果超過了前人。主要的著作有;

 

 

孫詒讓《周禮正義》《墨子閒詁》

 

陳奐《詩毛氏傳疏》

 

王先謙《韓非子集解》

 

邵晉涵《爾雅正義》

 

戴震《方言疏證》

 

王念孫《廣雅疏證》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阮元《十三經校勘記》

 

二、古注的類別

 

古注可以分為傳注類,章句類,音義類,義疏類,集解類,補注類。

 

1,傳注類。分為傳、注、箋三種。

 

傳;本指驛站用來傳遞消息的車馬,後來引伸為傳述的意思。

 

傳有三種意思:

 

A,傳述。傳述歷代相傳的師說。

 

B,指解釋經義的文字。

 

秦漢時期,六部著作稱為經,解釋經的文字為「傳」。

 

如《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C,先秦一種通論式的文字。

 

如《尚書》有傳四十一篇。

 

到了東漢,傳才專門指訓詁式的文字。

 

2,注。

 

本義是灌注,古書文字難懂,好像水道堵塞,必須灌注才能暢通。

 

古人對注有幾種解釋;

 

孔穎達《疏》:「注者,即解書之名,但釋義之人多稱為『傳』。

 

傳為傳述為主,或親承聖旨,或師儒相傳,故云『傳』。

 

今謂之『注』者,謙也,不敢傳授,直注已意而己已。

 

若然,則『傳』之與『注』各出己情。」

 

賈公彥云:「言『注』者,注義於經下,若水之注物。」

 

3,箋。

 

箋本是一種小竹片,在使用簡冊的時代,人們讀書,隨手記錄心得體會,繫在相應的簡上以備參考。

 

有標記,的意思。

 

鄭玄開始使用箋。

 

他解釋詩經,把自己對詩經的解釋標記於其旁,稱為《詩箋》鄭玄《箋》對毛傳具有補充、訂正作用,而沒有把毛傳當作註釋對象。

 

章句類;

 

章句是在詞義的解釋之外,再串講一次文句的大意,使文章的意義更為明顯。

 

劉師培在《國學發微》中說:「故傳二體,乃疏通經文之字句也;

 

章句之體,乃分析經文之章句者也」。

 

漢代有趙岐《孟子章名句》,王逸《楚辭章句》。

 

音義類

 

包括辨音和釋義兩部分。

 

可以分成兩類;

 

A,為某部書注音釋義。

 

如《晉書音義》《資治通鑒音注》

 

B,為一批書注音釋義。

 

如陸德明《經典釋文》,玄應《一切經音義》,賈昌朝《群經音義》。

 

義疏類;

 

義疏受佛學和玄學的影響而產生,時間在南北朝時期。

 

最早解釋佛家經典的講稿為義疏。

 

受此影響,儒生講經的稿本為義疏。

 

義疏文字比傳注詳細得多,不僅解釋詞義,而且串講句意,甚至申述全篇大意。

 

其中,奉詔修訂的義疏為「正義」意即正前人之疏義。

 

私人整理訂正的義疏仍稱為疏,如賈公彥的《儀禮疏》。

 

一般的義疏可以由說經家任意發揮,而正義卻必須遵守「義不破疏」的原則。

 

往往墨守舊說,缺乏生氣,但對舊注的保留起了很大作用。

 

補注類;

 

在前人註釋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和訂正。

 

重在對舊注加以糾正和補充。

 

如顏師古《漢書補注》

集解類;

 

彙集各家解說為集解。

 

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不少彙集之作。

 

如何晏《論語集解》中收有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人對論語的解釋。

 

三、古注的內容

 

從總體上看,注文的內容不外注音,解釋詞語,疏通文意,闡述語法,顯示修辭,校勘文字,分析句讀,考證名物典制,考釋人物地理歷史,註明典故詞語出處等.

 

一),注音。

 

在註疏中給古書注音,始於漢代,注音方法一般有四種:譬況,讀為,直音,反切。

 

1,譬況。

 

反切以前的注音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用描述詞語的方法來注音。

 

如:

 

風,豫司冀橫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風,蹙中開唇推氣言之。

 

2,讀為(讀曰,讀如,讀若)。

是訓詁術語,又是注音術語。

 

如:

 

鄭玄:「泮,讀為:『畔』」。

 

3,直音。

 

有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次於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音邢」。

 

酈生食其者。

 

張守節《正義》:「歷異幾三音也。

 

4,反切。

 

二)解釋詞語。

 

1)、義訓。

 

以通行詞訓釋古語詞或方言。⨪⨪⨪

 

2)、 聲訓。

 

以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來解釋。

 

如:

 

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

 

身,伸出,可屈伸也。

 

通,洞也,無所不貫洞也。

 

3),形訓。

 

通過分析文字形體結構來解釋詞義的方法。

 

孔穎達:「於文,中心為忠,人言為信」。

 

4),義界。

 

用下定義的方式來解釋詞語。

 

又叫界說。

 

如:爭罪曰獄,爭財曰訟。

 

婦稱夫之父為舅,稱夫之母曰姑。

 

5),描寫。

 

對詞所表示的事物加以描摹。

 

凡是實物的解釋都可以用這個辦法。

 

如:

 

蜩:《神異經》:「西文深山有獸,毛色如獸,能緣高木,其名為蜩。tiao」

 

魴,魚名。

身廣而簿,少力而鱗。

 

《說文》中有一系列解釋手的動作的詞,正是用描寫的辦法比較異同:

 

挈,懸持也。

 

摯,捕持也。

 

操,把持也。

 

攫,爪持也。

 

6),譬況。

 

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知的事物。

 

兕,似牛。

 

猶,如小熊。

 

三),疏通文意。

 

串講一句或一章或全篇的內容。

 

串講文意是對正文的翻譯或改寫,有時可以闡發正文之外的意思。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傳:言后妃有關睢之德,是幽閒貞專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

 

四),闡述語法。

 

1,解釋虛詞。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辭也。」

 

2,說明實詞。

 

欲闢土地,朝秦楚。

 

朱熹註:「朝,致其來朝也。」(使動)

 

3,說明語序。

 

孔穎達疏中云:古之人語多倒。

 

詩之此類眾矣。

 

4,校勘文字。

 

隨文釋義的註疏往往帶有校勘的內容。

 

常見的有「刪削衍文」和「補綴脫文」。

 

刪削衍文:《周禮》「車皆陳。」

 

鄭玄註:「皆陳於門內者,於公門內之陳也。

言『車』者,衍字耳。」

 

補綴脫文:脫文是古人在傳抄刻寫時候,脫落的文字。

也叫「奪,奪字」。

 

如:

 

《資治通鑒》:「臣生無益縣官,願代趙京兆死」。

 

胡三省註:《漢書》本傳『臣生』之上有『或言』二字。

 

5,分析句讀。

 

6,詮釋典故。

 

7,說明修辭。

 

8,評論。

 

五、古注的術語

 

以下就一些常見的術語的作一些說明

 

1、曰,為,謂之。

 

這三個術語都是解釋詞義的。

 

其訓釋格式為:

 

訓釋語+術語+被訓釋語。

 

可以譯為「叫做」「稱作」。

 

例如:誰謂鼠無牙?

 

何以穿我墉?

 

孔穎達《疏》:「牆謂之墉。」

 

毛傳:兩樽曰朋。

 

孔穎達:高大而壞謂之崩。

 

朱熹注楚辭:徒行為步,乘馬為騎。

 

用上述術語時,一般都是兩個以上連用並舉,用來辨析意義相同的詞語之間的細微判別。

 

如:

 

秦謂火蚋,楚謂之蚊。

 

行賣曰商,坐販曰賈。

 

2、謂。 格式為:被訓釋語+術語+訓釋語。

 

往往以具體釋抽像,以一般釋特殊,或者解釋詞在上下文裡的臨時意義。

 

如:

 

《左傳隱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將得從。」

 

杜預註:厚謂土地廣大。

 

《詩經小雅采薇》:彼路斯何?

 

君子之車。

 

鄭玄箋:君子謂將率。

 

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朱熹註:陰謂小人,陽謂君子。

 

「謂」有時也可以用來串講句意,說明語句言外之意:

 

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鄭玄:謂鄉時之鳥。

 

出從深谷,今移處高木。

 

3、猶。

 

主要用來解詞,其訓釋格式為:被訓釋語+術語+訓釋語。

 

被訓釋語與訓釋語往往詞義相近。

 

有以下四種情況:

 

(1),解釋近義詞,同義詞。

 

無毀我室。

鄭玄:室猶巢也。

 

(2),說明引伸義,臨時義。

 

又何間焉?

 

杜預:間猶與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趙岐註:老,猶敬也。

 

(3),用今語釋古語。

 

《說文》爾,麗爾。

 

猶靡麗也。

 

段玉裁註:麗爾,古語;

靡麗,漢人語。

 

以今語釋古語,故云『猶』。

 

4、貌,之貌。

 

這兩個術語的用法和作用相同,一般都是用來解釋表示其種性質,狀態的形容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樣子。

 

毛傳:遲遲,舒行貌。

 

何晏:莞爾,小笑貌。

 

意氣勤勤懇懇。

 

《報任安書》李善註:勤勤懇懇,忠款之貌也。

 

5、之言,之為言。

 

古注使用這兩個術語,一般都是聲訓。

 

即用聲音相同相近的詞進行解釋,目的在於探求事物的命名之義或同源詞。

 

如:

 

膳之言善也,今時美物曰珍膳。

 

是膳者,美食之名。(孔穎達語)。

 

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

 

6、言。

 

說明詞語的言外之意。

 

包括串講正文。

 

不是聲訓。

 

爾墓之木拱矣。

 

《左傳》杜預註:合手曰拱。

 

言其過老,悖不可用。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

 

鄭玄:則饑則渴,言其苦也。

 

7、讀為,讀曰。

 

主要說明通假。

 

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

 

………信,讀為伸。

 

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巨能入乎?

 

………巨,讀曰詎,詎猶豈也。

 

8、讀如,讀若。

 

用於注音。

 

又重之以修能。

 

ˍˍˍˍ故有絕才者謂之能,此讀若耐。

 

鵠乎其羞用智慮也。

 

ˍˍˍˍ讀如『浩浩昊天』之『浩』。

 

9、如字。

 

表示被注的字按通常的讀音來讀。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陸德明:惡惡,上烏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反,下如字。

 

(上惡:WU,下惡:E;上好,喜歡之意,下好,好壞之好)。

 

10、本亦作,本又作,本或作。

 

這類術語用來指出一古書不同版本所出現的異文現象。

 

如:

 

詩經: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陸德明:蓄,本亦作畜。

 

11、衍,脫。

 

衍,指明古書中多出了文字的現象。

 

脫,指明古書中脫落了文字的現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3:28:34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二章 古書的標點


關於標點,有許多笑話流傳於世。

 

如:一個秀才幫人做謀,寫了一張介紹新娘情況的條子:

 

麻子無,頭髮黑,臉大腳不大,好看。

 

但結那天,新娘並不好看,原來秀才寫的是:

 

麻子無頭髮,黑臉大腳,不大好看。

 

一、什麼是句讀

 

古人寫文章是不用標點符號的,讀書的時候,要自己邊讀邊斷。

 

古人用「。」和「、」作為句子結束的句間停頓的標記,叫句讀。

 

一句話完了,就在字的旁邊加一個園圈,為句:一句話沒完,就在字的下面加一個點,叫做讀。

 

古人十分重視句讀,把明辨句讀作為讀懂古書的起點,《禮記學記》中云:「一年視離經辨志。」

 

鄭玄註:「離經,斷句絕也。

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向也。」

 

刻書加上句讀,從宋代開始,但加句讀的書是極少數。

 

句讀兩字的出現,在漢代。

 

漢高誘《淮南子敘》說:自誘之少,從故待中同縣盧君,受其句讀。

 

唐代和尚云:凡經文語絕處謂之句,語未絕而點之以便誦詠,謂之讀。

 

句讀的水平,體現了古書的學識水平。

 

唐代有人說:學識如何觀點書。

 

我國有古文獻八萬多種,經過整理的僅四千多種,大多數並未加標點。


《說文》:、,(zhu)有所絕止,、而識之也。

 

二、標點致誤的原因

 

1,詞彙方面。

 

由於不瞭解詞彙意義而造成的。

 

如:

 

(其年革遁入行都廂吏執入以聞遂下大理獄具梟市)

 

其年,(汪)革遁入行都,廂吏執入以聞,遂下大理獄,具梟於市。

 

獄有兩義:官司和監獄。這裡指案件和官司。

 

2,語法方面。

 

(古今英才貴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賤非第無損於其子之賢而愈形其母之貴)

 

古今英才貴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賤,非第無損於其子之賢,而愈形其母之貴。

 

(非第……而愈)

 

3,音韻方面

 

錢竹汀宮詹云:「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雙聲迭韻,與夷犁、來濤塗、彌明、彌牟、天明、由余、徐姚,皆雙聲也。」

 

正確的標點應是:與夷、犁來、濤塗、彌明--。

 

4,符合情理,能講得通

 

(己未或走馬過汝陰王之門衛士恐有為亂者奔入殺王而心疾聞上不罪而賞之)

 

己未,或走馬過汝陰王之門,衛士恐有為亂者,奔入殺王而以疾聞。

 

上不罪而賞之。

 

(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

 

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

 

字之為《切韻》五卷。

 

有人標點成這樣: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

 

標點練習:

 

1,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史可法,明臣也。

其不屈,正也。

 

2,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

 

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

 

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

擊轅之歌,有應風雅。

 

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

 

3,僑聞為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

 

僑聞:為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3:29:2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三章 古書的讀音


一,通假字的讀音

 

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讀音有以下三種情況:

 

1,古今同音。

 

2,古音近今音同。

 

3,古音近,今音懸殊。

 

清王念孫說:「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

 

如: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信通伸)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歸通饋kui)

 

二,破讀字的讀音

 

破讀,又叫讀破,就是改變一個字的讀音以區別意義或詞性的方法。

 

讀本音,是如字;不讀本音,就是破讀。

 

破讀產生的原因,是音變造字的需要。

 

如:道,本義是道路,字母幽部,依古音濁上變去,它的古音是上聲。

 

用作動詞,作引導之義,古音讀為去聲,應是破讀。

 

如: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後為分化為兩個字,破讀就消失了。

 

導,今音讀上聲,是不規則的變化。

 

破讀現象大多是四聲別字,稱為「四聲別義」。

 

其規律是把原來的平聲(上,入),破讀為去聲。

 

1,表示詞義的轉變。

 

聽,動詞,有耳朵聽,平聲。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引伸為聽任,仍是動詞,但破讀為去聲。

 

「靖郭君不聽。」

 

古音為去聲,現在普通話為陰平,而有些方言中仍讀去聲,如四川,湖南等。

 

2,表示詞性的變化。

 

A,名詞,形容詞轉化為動詞。

 

風,名詞,平聲。

 

風雨之不時。

 

動詞,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去聲)

 

惡,形容詞,入聲E。

 

轉化為動詞,厭惡,WU。

 

B,動詞轉化為名詞,名詞破讀為去聲。

 

藏,動詞,收藏。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轉為名詞,收藏東西的地方,破讀為去聲。

 

ZANG藏府。

 

C,形容詞的動詞的使動用法中破讀為去聲。

 

故遠不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3:31:20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四章 古文的翻譯


一、 古文翻譯的要求

 

近代翻譯家嚴復提出了三個關於外文翻譯的標準:信,達,雅。

 

在古文翻譯中同樣可以按這個標準。

 

(一),信。必須忠於原文。

 

1, 準確理解原文,切忌離開原文的意義去翻譯。

 

如:

 

1),吾非斯人之徒與無誰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

 

[譯文1:我不是這種人的黨徒,還有誰呢?

如果天下有道路可走,我就不去參與改變它了。]

 

[譯文2:我們不同這些人在一起,又同誰在一起呢?

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會同你們去改變它了。]

 

「斯人之徒,指人類。」

「天下有道,指天下太平。」

 

2,翻譯不增不漏。

 

如:

 

2),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高呼萬歲。《史記》

 

[譯文1:陸賈每次向高帝上奏一篇,高帝從來沒有不稱好的,傳給左右大臣觀看,他們都歡呼萬歲。]

 

[譯文2:陸賈每上奏一篇,高帝沒有不稱讚的,群臣歡呼萬歲。]

 

翻譯中加進了「從來」,「傳給大臣觀看」等。

 

2, 遇到難的詞語時,要查有關資料。

 

如:

 

3),一夫個難而七廟隳。《過秦論》

 

[譯文1:一個人起來造反,七座廟都倒塌了。]

 

[譯文2:一個人起來發難,整個王朝就崩潰了。]

 

「一廟,指帝王的統治,不是指七座廟。」

 

(二),達。

 

指譯文要通順,明白。合乎現代漢語的規範。

 

4),愛憎之間,所宜詳慎。《新唐書》

 

[譯文1:喜愛與厭惡之間,是應該仔細慎重的。]

 

[譯文2:對於人的愛憎,是應該仔細慎重的。]

 

「愛憎之間,是古人的一種表達方式。」

 

(三),雅。

 

指譯文要典雅,優美。

 

1, 要注意原文的語氣。

 

5),將何適而非快?(蘇軾《黃州快哉亭記》)

 

[譯文1:那麼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會覺得愉快。]

 

[譯文2:那麼到什麼地方去會不快樂呢?]

 

原文用反問句式來表示,譯文也要用反問句式表示。

 

二,特殊詞語和句式的翻譯

 

(一),專有名詞的翻譯。

 

古書中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器物名等,可以保留不譯。

 

如:

 

1),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慶歷」「滕子京」「巴陵郡」可不譯。

 

(二),謙辭和委婉詞語的翻譯。

 

可以用一些大體相近的翻譯。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山陵崩,指死。」

 

(三),古今詞語搭配習慣不同的翻譯。

 

2),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

 

[譯文1:高帝不高興,有慚愧的表情,就對陸生說:嘗試給我寫一些秦朝丟失天下的原因,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心臟古代成功和敗亡的國家。]

 

[譯文2:高帝不高興,顯出慚愧的表情,就對陸生說:請您嘗試著給我寫一些秦失天下,我得天下道理的文章,再寫一些古代國家興衰成敗的文章。]

 

(四),特殊句式的翻譯。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等,要按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調整過來。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3:31:58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五章 古漢語的文體

 

一,對文體的研究

 

我國對文體的研究早在魏晉朝代就開始了,曹丕的《典論論文》和陸機的《文賦》為研究文體的發韌之作。

 

曹丕分為四科:奏議,書論,銘誄,詩賦。

 

陸機分十類: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

 

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系統的論述文體的著作。

 

其中提到的文體有三十三類。

 

清代姚鼐在《古文辭類纂》中對文體的分類作了重大的改革,把歷史上的諸多文體合併為十三類。

 

我們把文體分為三大類:散文,韻文,駢體文。

 

二,古代的散文,可以分成四大類。

 

一),論說文。

 

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辨明是非為主要目的的文體。

 

一般還可以把論說文分為四種:

 

A, 論,說。

 

論是議論,它的說理方式以論證為主,說是說明,它的說理方式以解釋為主。

 

如:賈誼的《過秦論》。

 

韓愈的《師說》。

 

以「說」為題的文章,可大可小,行文靈活,帶有雜文的性質。

 

B,解。

 

解釋疑難性的文章。

可以先提出問題,隨後加以解釋。

 

如,《進學解》。

 

C,辯。

 

針對某一主張,觀點而寫的文章。

 

如:《諱辯》。

 

D,原。

 

是一種追根溯源的文章。

 

如韓愈的《原性》《原道》。

 

二)傳狀文。三類,史傳文,文人傳記,行狀。

 

A,史傳文有: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文末體。

 

B,文人傳紀。

 

如:《童區寄傳》《圬者王承福傳》。

 

也可以包括自傳,如《太史公自序》。

 

C,行狀,又叫「行」。

 

如《段太尉逸事狀》。

 

與一般的傳記文相比,行狀敘述人物比較詳盡,而且有褒無貶。

 

三),雜記文。

 

包括:

 

台閣名勝記:

 

如:《喜雨亭記》(蘇軾),《醉翁亭記》(歐陽修)。

 

山水遊記:《永州八記》(柳宗元)。

 

書畫雜物記:《核舟記》。

 

人事雜記等:《獄中雜記》(方苞)。

 

四),應用文。

 

A,奏議。

 

臣下寫給皇上的書信,報告。

 

章以謝恩,奏以彈劾。

 

表以陳情,議以執異。

 

B,詔令。

 

《尚書》中稱為「命」「誥」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統稱為制詔,詔令。

 

C,碑誌。

 

包括碑文和墓誌銘。

 

D,哀祭。

 

哀悼死者或祭祀鬼神的文章。

 

E,箴銘。

 

是規勸性的文章。

 

F,頌讚。

 

頌揚,讚美性的文章。

 

G,序跋。

 

為一書或某一作品而作的說明文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3:32:21 | 只看該作者
發表完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06:01 , Processed in 0.12500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