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化原則】 PrincipleofGeneraliz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類化原則」是重要的教學原則之一;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輔導學生利用舊經驗與新經驗之間的類似點幫助新經驗的學習,或是將多個類似經驗歸納成一個概括性的說明,即是類化原則的應用。
類化原則之發展是依據心理學上的「統覺作用」(apperception),即是指個體根據舊有的經驗來解釋新事物,並且融合新經驗,使其成為一有組織的機體。
此種作用實際上不僅止於「以舊釋新」的功能,因為在此一機體組織的過程中,除了新經驗固然為舊經驗所同化,而舊經驗亦為新經驗所證實,或修正,其中甚而包含分析、比對、判斷、選擇、評估等作用。
對人類的學習而言,類化作用的意義乃在於透過舊經驗的擴大,從同類事物中析出類似之處,即可產生概括的反應,而不必對每件事物逐一重新學習,亦即所謂「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之效。
西方倡行類化原則於教學者,始於德國赫爾巴特(J.F.Herbart,l776~1841)。
至本世紀初,皮亞傑(J.Piaget)的兒童認知發展論中,亦提到基模的類化同化作用,再一次確認了類化作用對人類學習的重要影響。
類化原則在今日的教學上頗受重視,無論在教材或教法上都有極大的影響。
其主要的實施原則為: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和由近到遠以及縱橫的聯繫性。
但必須注意的是:類化是有限度的,一般而言,新舊刺激愈相似,類化情形愈顯著,反之,則類化不易產生。
教師在運用類化原則教學時,應以複述或問答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過去的舊經驗,並引導學生利用舊經驗與新教材相連結,使之對所學有初步的概念,並利於經驗的延伸或推廣。
如學生的舊經驗有限,不足以助其了解新的學習時,教師便需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來提供必要的經驗,以補充其類化的基礎。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