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衛生】 EnvironmentalSanit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環境係指人類賴以生活之生存空間與各種資源,如空氣、水、土壤、房屋、食物、生物等。
環境衛生之目的為控制人類生活環境中一切足以妨礙或影響人們健康和生存的自然或人為因素,以維護人類健康。
美國環境衛生研究所對環境衛生之定義為:環境衛生是一種生活方式,表現於清潔家庭、清潔田園、清潔廠商、清潔鄰居、清潔社會。
這種生活方式發於自覺、成於自律,隨知識的進步而成為人們的責任,亦就是人類生活的理想。
環境危害(environmentalhazards)有自然和人為二類:自然的環境危害包括致病病源、有毒動植物、輻射線、有毒化學物質,及水災、旱災等天然災害;
人為的環境危害係因人類活動而造成的,包括水汙染、空氣汙染、土壤汙染、噪音、振動等公害。
因此環境衛生工作之範圍很廣,舉凡飲水衛生、液體廢棄物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病媒管制、工業衛生、食品衛生、房屋衛生、公共(營業)場所衛生、公害防制等均包括在內。
環境衛生之對象以生活環境中可能引起疾病或防礙人類健康的事物為主,因此,環境衛生是透過細菌學、昆蟲學、生物化學等生物科學,氣象學、土壤學等地球科學及物理學、化學、工程學等之應用,以改善人類生活環境,消除或減少危害健康之因素。
隨著工業與經濟發展,人為的環境危害遠較自然的環境危害來得嚴重,因此人之環境行為亦非常重要。
對「人」,環境衛生則運用衛生教育方法進行環境教育,以增進民眾環境衛生之知識,培養正確的保護環境之態度與行為;
運用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與法律學等規範人類活動,以減少對環境之危害。
環境衛生是公共衛生中重要的一環,早期公共衛生的發展重心,在傳染病防制上發揮相當大的功效,至今仍為公共衛生的重要指標,用來反映一個地區的衛生條件與健康狀況。
環境衛生是一種不斷求進步的生活方式,因此隨著時代進步,環境衛生之意義及內容亦有相當變化。
早期著重於控制對人體健康有害因素之環境衛生已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尋求更舒適、方便、有效的美麗環境,更進一步尋求人與環境間之生態平衡點,維持自然資源之永續利用,已成為現代環境衛生的新目標。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